諾貝爾委員會3日揭曉2023年物理學獎得主,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阿格斯提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教授克勞茲,以及瑞典隆德大學教授呂禮耶3人,以創造出極短脈衝光,能夠進一步探討物質內部電子動態的貢獻而獲獎。
該委員會新聞稿表示,三位獲獎者透過研究,展現了形成極短脈衝光的方式,藉此提供人類進一步探索、觀測物質內部電子高速運行,以及能量改變的途徑。有助科學界對於物質組成以及分子運作的認識。
諾貝爾委員會3日公布物理學獎得主,由研究極短脈衝光的三名科學家共同獲得。(美聯社)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三人研究產生的極短脈衝光,持續時間大幅縮短至「阿秒」(attoseconds),在此之前,由於物質內電子移動速度過快,使科學界往往難以進行追蹤;諾貝爾物理委員會主席歐森(Eva Olsson)表示,在三位科學家的貢獻之下,使物理研究推進至阿秒,人類「得以打開電子世界的大門」,有助進一步瞭解甚至運用。
根據諾貝爾委員會資訊,法國出生的阿格斯提尼(Pierre Agostini)在1968年於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1962年在匈牙利出生的克勞茲(Ferenc Krausz),則在1991年獲得奧地利維也納科技大學(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博士學位,目前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量子光學中心主任,以及慕尼黑大學教授;呂禮耶於1958年出生於法國,在1986年獲得巴黎第六大學(UPMC)博士學位,現為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教授。三人將分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231萬元)獎金。
呂禮耶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第5位女性得主,她在瑞典皇家學會(Royal Swedish Academy)的記者會中,對於自己能夠獲獎感到「不可思議」(It’s incredible),並且表示她因為正在授課,所以直到委員會第3次致電通知才接起電話,而且在知道自己獲獎後,剩下半小時的課程反而「度日如年」。
Matthew Su 相較生物醫學獎 mRNA 疫苗人盡皆知,甚至二年前就已有預測 K 博士是得獎熱門候選人,今年的物理學獎顯得很小眾。
雖然不可否認其對物質科學的重大貢獻,是人類觀測高速運動的電子之一大突破,但這顯然和絕大部分的民眾沒有關係,僅圈內人會明白其箇中奧秘,也難怪獲獎的學者們感到無比意外和驚喜!
2023年10月04日03:5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