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百年石滬 見證先民生活智慧

澎湖時報
更新於 2023年09月10日13:28 • 發布於 2023年09月10日22:00
百年石滬 見證先民生活智慧

●澎湖各處海域完成修護的石滬,常吸引遊客造訪成為觀光新亮點。(宋國正攝)

(記者宋國正報導)石滬數量高居全國之冠的澎湖縣,近年來受到澎湖縣政府的重視,由文化局邀請老師傅將損壞的石滬重新修復,不僅讓登島旅遊的觀光客佇立岸邊,就可看到早期先民用以養家餬口的傳統捕魚方法,也讓遊客了解離島先民生活的艱苦。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澎湖群島的地質地形大多是玄武岩質溶岩與沉積岩夾層構成,玄武岩經過長期的風化與海蝕作用,形成澎湖錯綜複雜的島嶼和海岸線,提供建造石滬的基本石材。群島陸地總面積雖僅127平方公里,海水乾潮時露出的潮間帶陸地,最大面積可擴大到160平方公里。廣達33平方公里的潮間帶,長達320公里海岸線與沿海的玄武岩石材,為石滬的建造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在白沙15村當中除城前、鎮海沒有石滬,僅持有岐頭後滬少許股權外,每個聚落皆有石滬存在,在本島9村就擁有113口石滬,離島4村也有131口,其中吉貝嶼就佔了88口,島上的石滬群構成1幅「海上長堤」的獨特景觀。

由於澎湖石滬大部分建於清朝時期,隨著時代進步漁撈技術日新月異,加上年代久遠不堪長年風浪吹打皆已傾倒。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保存先民智慧結晶,縣府近幾年非常重視,由文化局出面邀請老師傅重修殘破不堪的石滬群,不僅讓遊客了解澎湖早年先民生活的艱辛和智慧,修護完成的石滬群也成了菊島新的觀光亮點。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