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聽音樂的你,也在社群分享了自己在Spotify的2023年度總回顧(Spotify Wrapped)了嗎?
每年,這個擁有5.74億用戶的音樂平台,在年末幫用戶們整理的當年數據回顧,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是展演自我的時刻。
今年,因為生成式AI竄紅,加上Deepfakes愈來愈大行其道,「真實」在創作領域或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裡都變得更為重要。不只是韋氏字典將「真實」(Authentic)列為年度關鍵字,Spotify也在年度回顧中推出了兩項新特色,讓用戶更加擁抱真實自我。
兩大新特色
第一個是「我的2023年形象」,以12種角色描述用戶今年的收聽習慣,例如愛聽黑暗、情感強烈音樂的人是「吸血鬼」,而「鍊金術師」則意味著用戶比其他人更愛創建播放清單。如果你是那種一遍又一遍地重播同一首歌的人,那麼你就是一名「時間旅人」。
圖片來源:Spotify
這個功能是去年「十二生肖」的翻版,根據用戶聆聽的音樂類型與行動,他們被賦予了獨特的性格角色。
Spotify全球創意總監朗恩(Marie Rönn)指出,他們規劃這個功能的想法,是想找出一種能引起用戶深深共鳴的聽音樂習慣,即使這樣揭露可能會令人有點小尷尬,「這確實會呈現你在平台上最真實的聆聽方式。」
第二個是「我的音樂城市」,從地理出發,揭示與用戶音樂偏好相關的一個特定城市。例如一名用戶聽了很多墨西哥音樂,那麼墨西哥就會在他的地圖上。如果你對法國流行音樂愛不釋手,那麼Spotify給你的地球儀就會轉向巴黎。
圖片來源:Spotify
除了這兩個被社群媒體使用者們爭相分享的功能以外,今年用戶們還可以用更奇特的方式看到他們的常見數據。例如「前五大最愛曲風」,現在呈現在兩片麵包之間,形成一個可能由美式、民謠、古典、獨立和流行音樂內餡作成的貝果漢堡。
圖片來源:Spotify
在「前五名最愛藝人」列表中,用戶可以查看你是在哪個月最常聽這些藝人的作品,這能更加帶領使用者回到那個月份的當下,回憶某一件人生要事,或單純只是喜歡的電影上映了。在平台中,用戶也可以看到「定義我這一年」的樂曲(最常聽的那首),以及是哪一天首次聆聽那首歌的。
同時,平台也為藝人與Podcaster提供年度回顧,匯聚了創作者們今年最受歡迎的內容。在「年度回顧聆聽派對」中,「精選」藝人還可以與粉絲互動、播放他們的年度熱門曲目,和銷售商品。
科技媒體《The Verge》評價,儘管Spotify每年的收聽數據原則上大同小異,但它似乎總是能找到有趣的新方式來呈現這些資料。相對來說,Apple或Youtube的音樂平台就缺少這種樂趣元素。
「今年的回顧都是真實的東西,就像你聽到最喜歡的歌曲時的感覺,或者當你發現暗戀對象也崇拜你上個月發現的那位默默無聞的藝術家,」紐約的設計作家布蘭登(Elissaveta Brandon)表示。
「真實」也可能引發焦慮?
最近幾年,分享各大音樂平台的年度回顧,已經是一代人的文化習慣。
而分享更「真實」的音樂清單,可以促進面對面與線上的交流,並可能因為這些音樂連結開啟一段友誼,「向其他人展示正在聽什麼,取決於你的感受或正在經歷的事情,這讓我們更了解其他人。」一名大學生阿斯瓦尼(Adrian Aswani)說。
但令人驚訝的是,《華盛頓郵報》採訪發現,這可能會引發一些族群的焦慮。
莎尼亞(Shaniya)去年發布了她的「年度回顧」,前幾名藝術家是泰勒絲、海爾希和怪奇比莉等主流流行音樂歌手。不料一些嘲諷的追蹤者稱她的品味為「16歲的白人女孩」,有些人甚至還列一份清單來預測她今年的音樂。
「那些評論不加掩飾帝暗示我很幼稚,我的聆聽習慣有本質上的錯誤,」她表示。
因為這些「被觀看」的壓力,有些人甚至走火入魔到刻意操縱清單。
19歲的斯特納格(Morgan Steurnagel)分享,因為她想確保她鍾愛的「芳鄰樂團」在名單的第一名,所以日夜都聽,好讓數據衝上去。「我睡覺都要播,一天播放15小時,」她說,一切就是為了讓「年度回顧」結果符合期待。
最愛的歌,最常重播的歌,和最想讓別人感覺你喜歡的歌,並不總是一致。現在,對於某些人來說,在沒有「免責聲明」的情況下就發布他們的音樂年度回顧,幾乎是天方夜譚。
(資料來源:WP, Fast Company, The Verge, Spotify)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87期《白領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