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地緣政治浪潮 襲向電動車

經濟日報
更新於 2024年12月29日13:38 • 發布於 2024年12月28日16:30
經濟日報

2020-2023年間,歐洲、美國對於電動車產業強調產業自主化與提升市場認知,政策核心是掌握關鍵技術、購買鼓勵。對於中國大陸主要針對鋰電池技術與成本優勢進行限制,包括美國IRA、歐洲關鍵原料法案,對過度依賴單一來源國提出限制,同時美國透過鋰電池國家藍圖、歐洲透過電池創新計畫等,欲建立電池技術優勢。鼓勵遠勝過管制,當時電動車並非地緣政治戰場。

2023年底,隨著大陸電動車境內市場疲弱,大陸電動車強調「出海」,比亞迪投入滾裝船營運、大陸2023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對全球進行電動車輸出,歐洲、東南亞、中亞-中東是主力市場。2024年土耳其、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加徵關稅、總關稅提升以阻擋大陸電動車進入的速度。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美國翻倍提高大陸進口電動車、鋰電池關稅。2024年9月13日公布法案,對大陸的301關稅政策於2024年9月27日起執行,電動車關稅增至100%、新能源汽車用的動力鋰電池關稅增至25%。

美國增加關稅目的:一、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為美國發展清潔能源重要產業,其投資數千億美元在清潔能源稅收補貼,增加關稅是宣示大陸「過剩產能」已威脅美國產業;二、貿易壁壘,美國針對大陸特定產業進行限制,持續美國產業/貿易保護主義理念,為美國車廠新能源轉型爭取時間。

歐洲對大陸進口電動車反補貼關稅方面;2024年8月20日反補貼調查最終決定草案。歐盟反補貼關稅目的是:一、保護歐洲製造業,關稅是為反對不公平的價格競爭;二、減緩汽車工業板塊移動速度,2020年至2023年9月歐洲電動車市場中,大陸電動車市占率由3.9%增至25%、歐洲電動車市占從68.9%降到59.9%;三、符合地緣政治,給予歐洲汽車產業喘息、迎頭趕上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 Herrero曾說:「電動車可能成為繼半導體之後,下一個地緣政治戰場」,電動車與半導體仍相當不同,電動車部分關鍵零組件(鋰電池)、部分功能(感測辨識數據、車用軟體、聯網功能)可能會如同半導體以產地、技術管制來進行,如近期美國提出計畫,禁止在美國道路上行駛搭載大陸技術的「聯網車」,2027年開始禁止使用大陸軟體,並於2030年起全面禁止各種硬體。

電動車僅是交通載具,整車主要仍以關稅壁壘,保護自身產業與就業為目的。大陸透過第三國、第四國設廠規避,已大規模啟動,東南亞(如泰國)、南美洲(如墨西哥、巴西)成為全球車廠布局熱點,後續是否延伸出第三國政策省思或被歐美國家干預,這場電動車攻防方興未艾,正影響全球供應鏈如何重新定位。

隨著地緣議題籠罩,汽車業供應鏈正走向「分裂」,全球汽車市場,大陸占30%、其他市場占70%,車廠雖早就區分供應鏈,但隨著地緣議題,大陸與非大陸通用部分,尤其涉及自動駕駛、ADAS、網通、鋰電池等關鍵系統,為避免政策管制需要區分,以特斯拉為例,美國車款關鍵零組件多半美國當地生產,或由非大陸的第三國進口,大陸車款多半當地自產自用,是大陸歐美日合資車廠要正視的議題。

歐美車廠建立大陸與非大陸供應鏈,預測大陸車廠也會有此傾向,對我國業者來說,「與大陸距離遠或近」的拿捏是重要課題。大陸境內車廠供應鏈已產生惡性競爭,然大陸車廠出海,在關鍵零組件需非大陸選擇時,或歐美車廠正在建立非大陸供應鏈時,我國業者可留意相關商機。

我國做為電動車供應鏈重要成員,應對地緣政治下電動車供應鏈,業者也在進行布局,主要有三:一、愈貼近系統整合端,會伴隨車廠的生產據點、所在國家進行移動(美國、墨西哥、德國);二、未貼近系統整合端,如初階材料加工、零組件的角色,且運輸成本又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因應市場需求提高時,會以擴充台灣產能為優先;三、基於新興市場成長潛力、優惠政策而進行移動(越南、印度),或因其存在具有相當技術基礎與歷史的產業聚落,也是考量重點(泰國)。

隨著多元布局,據點分散固然可分散風險,但對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也提高經營難度與挑戰,可選擇結合在地協力廠商,透過借力使力方式進行分散。(作者是資策會MIC產業顧問)

【未經MIC許可,不得轉載與作其他用途使用】

應對地緣政治 電動車鏈布局

●愈貼近系統整合端,會伴隨車廠的生產據點、所在國家進行移動(美國、墨西哥、德國)

●未貼近系統整合端,如初階材料加工、零組件的角色,且運輸成本又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因應市場需求提高時,會以擴充台灣產能為優先

●基於新興市場成長潛力、優惠政策而移動,或因其存在具有技術基礎與歷史的產業聚落,也是考量重點

享受更高質量的財經內容 點我加入經濟日報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