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前,許多人都會進行大掃除,希望迎接新年的同時,也能讓生活煥然一新。然而,面對整理過程中「留下用不到,丟掉又捨不得」的困境,往往讓人陷入困擾。哪些物品該留?哪些該捨?專家教你如何「斷、捨、離」。
從學生時期的制服、書包、卡片到出社會後的服飾、交換禮物,甚至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衣物和玩具,這些承載人生不同階段記憶的物品,往往讓人難以取捨。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黃昱翔指出,掌握「斷、捨、離」的原則並不難,只要用不到或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都應適時處理。
透過自我提問來判斷物品的價值
黃昱翔表示,年節打掃整理,並不只是將物品暫時打包或存放,而是實際地將物品移出生活空間,例如回收、轉贈給需要的人或直接丟棄。這過程雖然不易,但可以透過自我提問來判斷物品的價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個物品近期用得到嗎?」
「這個物品是我真正需要的嗎?」
若答案是否定的,捨去就是合理的選擇。透過這樣的思辨,可以幫助自己更果斷地處理多餘的物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面對情緒:釐清內在真正需求
在捨棄物品的過程中,有些人可能會感到捨不得或迷惘。黃昱翔指出,這些情緒其實是觀察自己的良機,可以思考為什麼會感到可惜或捨不得。這些情緒可能源於對過去物質匱乏的經驗所產生的不安全感,或是對關係連結斷裂的恐懼。
他強調,當能釐清內心真正在意的因素,就會發現,執著的並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其背後的情感意義。這樣的覺察有助於放下對物品的依賴,進而釋放心理壓力。
透過整理多餘的物品,可以更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逐漸從物品的束縛中解脫。黃昱翔說,當我們能掌控物品的數量與用途,不僅可以減少因雜物帶來的煩惱,也能在購物時更有意識地選擇真正需要的東西,避免不必要的物品進入生活。
文/邱玉珍、圖/何宜庭
諮詢心理師: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黃昱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