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小偉就在公部門工作,多年來相當「穩定」,這不僅是指工作本身,也指他不高的薪資,多年來領的一直是四萬元的薪酬。九年過去,他發現身邊同儕大多已有百萬年收入,要不就是在外資企業擔任管理職,出國出差還能補助車馬費及餐費等,福利令人稱羨。他擔憂自己輸在起跑點,漸漸少了市場競爭力,只得每天喊著想要換工作、轉換跑道。
透過獵頭介紹,有間外資公司找他面試。他認定以英文專業工作,就不用擔心脫離就業的主要戰場,薪水水準大致為八萬元,他不亦樂乎。問題來了,面試官嚴正又謹慎地表示多個疑問:他職銜作為「專員」,是否能勝任要有豐富經驗的主管職、是否能帶人,為何一份工作待了九年不換。
他當然想不到合理的說法,內心掙扎著是否該放棄,就卡在面試官的問題上。他擔心一離開穩定的舒適圈後,不可控的變動因素就變多了,可想而知他最終仍選擇待在原本的公司,理由卻是「我三十四歲,理應要拿二百萬年薪,何況我如此忠誠仍都沒換過工作。但是,一年才多四十八萬也太少了,不值!」顯然地,他被害怕失去、不願改變的心態給打敗。
面臨三十五歲大關,更該努力為未來的職涯及人生規畫打算,眼高手低讓轉職成了空談,只得羨慕旁人幸運。
許多人面臨職涯抉擇時,只是「害怕失去」,而非「獲得新開始」,這種「捨」偏頗又短視,看不到「得」,讓選擇傾向保守。
一份工作做快十年,是忠誠還是災難?
老派職場教規第一條:「一份工作就要穩定做到退休、主管或老闆給的指示,都得服從忍耐。」相對地,小偉就明顯被這種舊觀念所綁架,認定自己身為忠誠的優秀員工,舊工作的年資肯定和新工作年薪成正比。事實上,當走出熟悉職場只會被質疑,單一職銜及長年資只說明他經驗單薄,長期待在同個舒適圈,也將讓他難以適應工作環境。
待在同一個工作環境太久,易造成斷層現象,不僅對就業市場陌生,也不知自身身價。 「換工作」與「基金投資」是一樣的理論,都是先進場、後看盤,不同的是投放標的,工作投資的是職涯的時間,基金投資的是金錢,無論哪一款投資,背後意思都相同,冒險選擇高風險、高獲利,求穩定必定是低風險、低獲利,你當然求不得是低風險、高獲利,但沒有白吃的午餐,若有也八成是有誘餌的陷阱。
世上肯定沒有完美的工作,你要高薪、不加班,也得要三節禮金,若有如此完美無瑕的職位,會輪到你嗎?世上永遠都有比你更優秀、更有本事的人搶在前頭。 認清事實,在工作轉換的捨與得之間,也持續努力。
二十五歲後,好公司、好職銜是幫未來加分
在三十歲前找到感興趣的工作其實有難度。找到好公司、為未來鋪路的好職銜,對於往後拉高薪酬、職銜加冕,甚至是跨產業求職,都有相當大的助力。
更何況,許多企業及品牌尋求人才,大多會打聽及參考求職者過往的公司單位及職銜,用來評估其能力及履歷可信度。一般來說,大公司任職經歷會比中小民營企業、個人工作室更亮眼,其次,部門人數與工作績效,也會作為求職者薪水調漲幅度的考量。 越能獨立完成的任務、越是專業難取代的職能,越能談出好薪酬。
想要一步一腳印地往上爬,年輕求職者要注意公司及職銜,優異的履歷肯定如虎添翼,工作才可能越換越好,這些都是重要的鋪陳。
三十五歲後,抬頭看得是入自己口袋的數字
三十五歲,才算是真正開始論實力的序幕。三十五歲的職銜,只是自己過往的本事及招牌,不再是工作上要拚命拿下的第一順位。
三十五歲的後青年,你要確實把握的重點該是「進帳口袋的數字」,妥善理財、正視投資。不說「三十而立」這件事,是因為畢業頂多不過五至六年,要你存到第一桶金、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似乎也不怎麼實際。
過去一切的好壞都已是過往,沒必要糾結和念念不忘。現在就是開始的起點,將技能兌現,才會有倒吃甘蔗的日子。
(本文出自《刪拾就定位,每走一步都珍貴:低薪轉高薪,月薪轉年薪,職場突破瓶頸的高含金量法則》,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用心寫履歷,卻沒有面試機會?3 件事沒寫清楚,小心機會離你而去
已經收到其他錄取信,卻還在等最想去的公司給回覆?專家教你如何正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