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溪寮國小自然美學 「家鄉記憶步道」深刻土地情感

高雄畫刊
發布於 10月03日10:41 • No.4 2024/4

「這是我們的逃學步道。」大寮區溪寮國小學童笑鬧著,在桃花心木林下的步道奔跑嬉戲。溪寮國小江忠鵬校長談起步道改造緣起,是透過「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重現綠蔭風光,為孩子營造一條「充滿家鄉記憶的步道」,走進林蔭步道、穿過橋梁,接著踏上水圳旁的綠帶,在田間學習農作,加深對家鄉土地的認識。

點擊看全文 >

孩子們在桃花心木下自在嬉戲奔跑,是最美的人物寫生。(攝影/Carter)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水圳、稻田、桃花心木林 「家鄉記憶步道」感受大自然

大寮區溪寮國小位於高屏溪畔,周邊農田圍繞、環境自然優美,蓊鬱樹林迎風律動,景色隨四季遞嬗變化。校園西側整片桃花心木林是創校初期種下,早期曾設置生態水道及步道,然而樹木根系生長導致水道蓄水層遭破壞、步道崎嶇不平,最終因維護不易而廢棄。

溪寮國小西側50多年樹齡的桃花心木夾道林立,是校園美感環境改造計畫的重點角落。(攝影/Carter)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江忠鵬校長分享,改造計畫主題為「大樹下的畫布視窗」,結合環境永續概念,保留舊水道邊緣的砌石,再以礫石填平原先碎化的水道,加上綠意盎然的草坪,桃花心木林下的步道優雅再生,成為最美的大自然觀景平臺。

溪寮國小位於農業社區,周邊稻田、水圳圍繞。(攝影/Carter)
校園與整片稻田、老屋僅相隔一條溪寮路,構成綠意盎然的農村風景。(攝影/Carter)

「大樹下的畫布視窗」可以觀察一年四季、白天到夜晚的多變景象,如天氣晴朗或下雨過後,能夠遠眺藍天襯托下的北大武山;當時序進入五、六月,則能看見整片黃金稻浪美景,加上大寮圳流經當地,孩子們到校不只是「進教室」上課,還能在大自然中感受水、綠、山、風的流動,重新認識自己成長的所在。

水圳上的荷蘭吊橋 連結校園與社區情感

學童們最喜歡這座手動升降橋樑,從體驗中學習工藝技術。(攝影/Carter)

為維繫當地農業社區特色,溪寮國小在水道上建置橋梁與穀倉屋。色調沉穩的橋梁仿自梵谷畫作中的荷蘭吊橋,是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作品,學生可依動力機械原理拉抬升降。穀倉象徵豐收成就,大樹下的穀倉屋是最佳的大自然教室,木構天花板掛置一束束稻草及乾燥玉米,孩子們在亭內或坐或站,邊上課邊享受自然風。江忠鵬校長說,重建「家鄉記憶步道」凝聚全校師生的心,大家可以在草地上一起吃早餐,還在穀倉屋共同製作紅龜粿,親身體會「從土地到餐桌」的意義,將食物滋味轉化成對家鄉的記憶。

大樹下的穀倉屋是最佳的大自然教室,可以邊上課邊享受自然風。(攝影/Carter)
校方請老師傅依古法建造一座傳統灶臺,保留當地紅磚文化,令許多社區長者感到驚喜。(攝影/Carter)

溪寮國小主要學區以義和里為主,舊稱「磚仔窯」,曾是紅磚生產重鎮,校方去(2023)年底聘請老師傅循古法,在校園內打造一座戶外傳統灶臺,希望將傳統工法保存下來。此外,學校活化原有教室,攜手設計團隊改造成多元學習教室及烹飪手作教室,以紅磚砌成的中島突顯傳統火灶意象,並以抿石子製作檯面,壁面塗料混入稻穗增加觸感,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空間美學,令人驚豔。

溪寮國小參與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改造原有教室,空間簡潔明亮。(攝影/Carter)

把愛傳出去 「圓夢米田」實踐生命教育

溪寮國小自2019年起開設「圓夢米田有故事」課程,在學校對面租用一塊農田,讓孩子腳踏土地,從大自然中觀察植物生長,也從農作中認識家鄉文化。這片農田不施肥、不噴灑農藥,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翻土、插秧、照顧、收割、曬穀直到收成。冬天休耕時則改種白玉蘿蔔,在校慶時安排趣味的拔蘿蔔活動,儘管大家身上沾滿泥巴,氣氛和樂融融。

溪寮國小在校園對面租賃一塊農田,讓各年級學生親自體驗農事過程。(攝影/Carter)

從蒔(音:ㄕˊ,種植之意)米、拾米到食米過程,當稻米收成,每位孩子最後能夠獲得一包米作為工資,同時也開放民眾認購,所得收入用於補貼下個年度的課程支出。「當你辛苦所得,也要幫助別人,把愛散播出去,是給孩子最好的身教。」江忠鵬校長表示,圓夢米部分收入也作為公益捐款,從小培養幫助別人的同理心,透過土地課程實踐生命教育,將愛播種在孩子心中,也將家鄉的美好分享出去。

溪寮國小「圓夢米田有故事」認購踴躍,將部分收入作為公益捐款,讓孩子體會生命教育的意義。(攝影/Carter)

文/陳婷芳 攝影/Carter 責任編輯/黃綉雯

[本文為高雄市政府廣告]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