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今日新聞] 經濟部2022年8月召開浮動式風場草案說明會,預告台灣離岸風電將進入浮動風機時代,但經過2年仍未公告計畫及費率。據悉,能源署雖然2月稱年底將公告,但因區塊開發第2階段(又稱3.2)簽約狀況不明,加上經濟部長郭智輝對浮動風機興趣不大,難以在年底公告。
台灣早在2017年就投入離岸風電,吸引大量風電開發商來台,比其他亞洲國家搶得先機。隨著台灣鄰近可開發海域逐漸飽和,離岸風場開發就須前往水深60公尺海域;當進入如此水深,固定式風機開發成本及技術將大幅提昇,因此風電開發商多年前便希望台灣政府應盡早投入浮動風場,維持在亞洲領頭羊地位。
全世界第1座浮動風場位於蘇格蘭亞伯丁外海、2017年商轉的「Hywind Scotland」風場,由挪威國家能源公司Equinor興建,裝置容量約30MW;最大浮動風場則為Hywind Tampen,裝置容量為 88 MW。
許多亞洲離岸風電後起之秀也投入該技術,如南韓在2030年前計畫發展6GW的浮動式風機風場,目前「KF Wind」及「文武之風」兩風場合計將有約2.2GW。
2022年提浮動風場示範草案 連2年公告承諾跳票
相較之下,能源局(2023年改為能源署)在2022年8月舉辦說明會,規劃在該年第4季公告浮動風場示範規劃,並在2026年完工併聯,讓許多廠商感到振奮,但能源局始終未在該年底公告計畫。
再隔一年,能源署稱在2023年底公告計畫,但後來又考量到區塊開發第1階段(又稱3.1)剛簽訂行政契約,再加上3.2招標期間將至,公告浮動風場示範計畫承諾2度跳票。
今年2月,能源署再度公布最新草案,示範案規模以浮台設置數量6至12座(裝置容量約90至180MW)為限,目標在2029年、2030年併網,目標在今年底公告。
正當各界以為經濟部不可能連3年都跳票,又出現2大變數,恐讓年底公告計畫再難產。
第一,離岸風電3.2選商今年7月出爐,預計11月簽訂行政契約,但市場上已經有傳聞有廠商不會簽約,或是希望延後簽約,世界貿易組織(WTO)針對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爭端解決,以及3.1得標廠商開發不如預期,都打亂風電計畫。
能源署須優先處理上述亂流,以及後面的區塊開發第三階段(簡稱3.3)招商進度;處理順序沒有那麼高的浮動風場示範計畫,再度面臨往後擺命運。
第二,郭智輝據悉對投入浮動風機計畫,態度有別於前經濟部長王美花,認為應該把資源及預算留給較成熟技術及計畫,而非尚未具有商轉潛力的浮動風場。
知情人士表示,經濟部並不反對浮動風場,但2030年綠電需求就在眼前,而全球浮動風場都無法在成本及技術上達到商業化,回歸到將本求利,應採用有把握技術,讓風場如期併網。
能源署則回應,有關浮動風機我們還要進一步跟部長報告,目原計劃有無需要調整或如何調整尚在討論中。
浮動風場恐再延後 廠商:早有心理準備
聽聞再度延後,離岸風電開發商普遍坦言,3.1風場開發曖昧不明,再加上3.2行政契約今年內也難簽訂情況下,「預估至少會延後3個月起跳」,認為浮動風場示範計畫第3度跳票已有心理準備。
開發商灰心地指出,看著台灣從離岸風電亞洲領頭羊,變浮動風場的尾隨者感到心灰意冷,認為台灣已錯過最佳示範時機,如今無法風場飽和問題,「說浮動風場胎死腹中也不為過。」
而有開發商則較務實看待情況,建議政府接下來優先順序應為先解決3.1及3.2歧異,再提出浮動風場示範計畫,最後推出3.3招商,「若在3.3後才推出浮動風場示範計畫,就沒有太大意義,因為無法解決台灣風場飽和問題。」
台亞風能受訪表示,浮動風場是目前離岸風力的前瞻技術,需要部分時間讓技術成熟及為社會大眾了解,理解政策調整狀況。而台亞目前旗下浮動式風場已通過環評,更有堅強的技術及其他方面合作夥伴,對台灣浮動風場也充滿信心,仍樂觀評估浮動示範案推進,努力讓浮動風場符合外界期待。
貝富新能源(BlueFloat Energy)說明,浮動風場示範規劃是邁向商業化必經之路,規模較小的示範案及躉購費率,可在台灣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法規條件下,預先釐清各項議題,提早盤點本土供應鏈能量,更能有效加速後續商業化階段成本下降;浮動式風電今年在英法等國標案都有重大進展,年底正是台灣推動浮動式風電的最佳時機,呼籲政府如期公告,加入全球發展陣容。
對於浮動風場示範計畫若再推延是否打擊投資信心?貝富新能源強調,公司進入台灣市場近3年來一直默默耕耘,對台灣的投資信心依然不變,公司目標仍然是一步步實現浮動式技術在台的大規模商業化開發,支持台灣2035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因應企業綠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