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在台北感受環保綠建築 漫步和諧共生的永續城市

上報
更新於 2022年04月24日13:15 • 發布於 2022年03月30日07:25 • 張煥鵬
有全台最美圖書館稱號的北投圖書館,是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綠建築之一。(張晋瑞攝)

節能環保是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標,要邁向永續的宜居城市,建築是否符合綠能環保準則,是評估的重要指標。「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張清華是國內推廣綠色建築的先驅之一,曾設計許多具代表性的綠建築作品,讓我們跟著她的腳步,一起認識在台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建築。

舒適環保的綠色建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對我而言,讓人覺得舒服的建築物,都能稱之為綠建築。」張清華說,綠建築可以是一種廣泛的概念,除了良好的採光和通風條件外,擁有漂亮的外觀、不會讓人產生壓迫感,也是綠建築應該具備的條件。

她指出,台北的許多老建築,例如總統府、迪化街的老宅等,都是讓人感到舒服的綠建築,它們的採光非常好,同時靠著自然的通風就能帶走室內熱氣,完全不需要仰賴空調,相當節能且環保。

提到台北當代最具代表性的綠建築,出自於張清華之手、被譽為全台最美圖書館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最常被提到的案例之一。這座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除了符合國內綠建築九大指標、獲得鑽石級標章外,也是一棟讓人感到舒服、沒有壓迫感的建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除了使用的建材皆可回收再利用,以木結構為主體的建築,更給人一種溫馨、放鬆的感受;東面的大片落地窗引進屋外的自然採光,可減少使用燈具;挑高夾層的高低窗所產生的浮力通風原理,能幫助通風與散熱,這些設計都有助於節能,並營造舒適的環境氛圍。

又例如同樣取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的健康社宅,基地鄰近民生社區,建物在周邊建築林立的情況下,採取非規則形設計切割量體並旋展,讓空氣順利對流,降低空調需求;同時保留基地內大部分的樹木,並增加綠化,為社區提供更多綠色空間。張清華說,依據地理特性和氣候設計建物,並適度就地取材與回收現地建材再利用等,以消耗最少地球資源和製造最少廢棄物,也是綠建築的特色。

健康社會住宅的外觀採用不規則形設計曲面,使空氣順利對流、降低空調需求,融入建築智慧。(Aaron p 攝)

友善環境的設計觀念

「綠建築的核心設計理念包含節能、環境共生、減少浪費。」張清華說,綠建築是很有禮貌的建築,因為它懂得尊重環境、友善地球,同時減輕地球以及使用者的負擔。

「更多的水和綠地,有助降低城市的溫度。」張清華在規畫花博的新生三館時,利用人與土地共生及對環境友善的建築設計概念,保留基地內的老樹,建築主體遇樹則退,於是有了曲線造型的建築外觀。館外的生態池則創造一個小型溼地,提供多元的生物生存環境。

綠建築強調與環境共生、生態平衡、節能等永續發展課題。張清華指出,永續發展的觀念不只應用在建築物上,它也涵蓋公園等空間場域。因此在構思公共空間時,應用「軟」材質取代「硬」材質,例如綠色植物就屬於軟材質,所以要想辦法讓綠地多一些,公園減少採用硬鋪面、排水溝、堤防等硬的建材,或是因地制宜規畫具滯洪功能的設施,以及因應環境特性採用不破壞生態的自然工法等,是全球永續風潮下的建築趨勢。

「忠誠公園和美崙公園的透水鋪面和生態排水草溝,就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張清華表示,透水鋪面和生態排水草溝能夠改善下雨天的排水與積水現象,同時也能改善公園的土質以利植物生長,是一種對生態和環境友善的工法。

花博新生三館保留基地原有老樹,建物則以曲線造型讓出空間,呈現自然與建築和諧共存的意涵。(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與自然共存的綠色城市

「生物多樣性」和「綠化量」是綠建築的重要評估指標之一,因此綠建築在興建之前,都會被要求提升大基地開發的綠地生態品質,以多孔隙環境以及不受人為干擾的多層次生態綠化,來創造多樣化的小生物棲地環境,同時以原生植物、誘鳥誘蝶植物、植栽物種多樣化、表土保護等,來創造豐富的生物基盤。此外,建築基地栽種的樹種和數量,也攸關淨化空氣的效果,由此角度,綠建築的發展也將促進綠色城市的實現。

張清華指出,綠建築標章已行之有年,如今絕大多數的新建物都符合政府公布的規定。她認為,以更宏觀的角度去建構一座綠色城市,才是更符合全球趨勢的新觀念。「綠色城市帶給人們的影響,遠比綠建築多更多。」張清華說,因此在推廣綠建築外,城市裡也要多一些綠地這類柔軟元素,除了提供大眾休閒,還可以減緩熱島效應、降低空氣汙染等,讓環境永續,顯現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張清華認為,除了推廣綠色建築之外,營造整體綠色環境,有助於打造永續與自然共存的綠色城市。(張晋瑞攝)

*全文授權自《台北畫刊》,原標題:感受綠色建築 漫步和諧共生的城市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