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分享移民艱辛與傳承 「近代烈嶼海外移民及其文化傳播」講座引共鳴

勁報
更新於 2019年05月11日15:21 • 發布於 2019年05月11日15:21

【勁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國家公園於5月11日上午9時30分,在金門縣烈嶼鄉圖書館辦理「近代烈嶼海外移民及其文化傳播」專題講座,活動特別邀請臺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分享烈嶼鄉親在汶萊烈嶼鄉親的散居、定居與歸鄉經驗等移民記憶,以及汶萊華人社會、經濟與生活史。

1910至1930期間那個年代,金門烈嶼人絡繹不絕南渡汶萊,所以一個地方的歷史,並不只是過去事件的紀錄,也包括了人們記憶這段過去的方式,在汶萊全國人口約41萬人,華人約4萬多人,其中超過7成的移民祖籍來自金門縣烈嶼鄉;金門活絡的海外僑鄉,不只是對金門當地,也對往後的東南亞歷史有著重大影響;5月11日「近代烈嶼海外移民及其文化傳播」講座引共鳴,呈現金門獨特歷史風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烈嶼又被稱做「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西方,居於金廈兩門之間;山多平地少的烈嶼,總面積為14.8536平方公里,山巒多分布於東北方,地勢東北寬而高聳,西南狹而平緩,宛若「彪顧猛虎」之勢,再加上「扼制閩海,屏障金門」的地理位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汶萊從8世紀開始有人定居,在中國歷史的唐朝史籍中稱婆利,明朝史籍中稱汶萊,亦有古籍稱之為勃泥或渤泥。

名人中較為人所知,如吳尊,華裔歌手,飛輪海成員,其籍貫為福建金門,出道於臺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維基百科就「汶萊」資料有這樣敘述:汶萊總人口約41萬,約2/3為馬來人,土著佔6%,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華人,約占總人口15%,大多數華人信奉佛教,部分為回族穆斯林,汶萊華人中又以福建金門閩南人占大多數,其餘12%人口為其他民族(包含印度人)。

維基百科資料就「烈嶼」指出,位處於福建省東南隅的九龍江口外、廈門灣內,並包括大膽島、二膽島、三膽島、四膽島、五膽島、復興嶼、猛虎嶼、獅嶼等諸小島。..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島嶼僅0.5公里,在戰略位置上是「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島上的先民來自中原,從隋唐時代即來此開發繁衍。唐代閩觀察使柳冕,在島上紅石山上設有牧馬寨做為牧馬之用,宋元兩代在島上設鹽場,明代烈嶼設巡檢司,清代為防倭寇,立塞置汛。另外,南明鄭成功也於1646年在島上吳山會文武群臣,曾派鄉籍俊彥林習山駐守烈嶼,以此島做為「反清復明」根據地。

金管處表示,華僑家族的案例研究是瞭解金門跨境(國)社區網絡建構的重要一環,宗祠及其家族的聯繫,使得金門僑鄉即使地理上相隔兩地,在僑民的心理卻絕大多數不會忘記宗族的文化體制;人在海外的華僑,透過參與僑鄉各種公共事務,突破了地緣限制的境域延伸,其家族移民歷史於當代全世界的移民潮來說,都是相當特殊且獨有資源,「近代烈嶼海外移民及其文化傳播」專題講座中,帶領大家感受當時僑鄉生活的辛苦與點滴。

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傳統聚落與建築是烈嶼最豐富的文化資產之一,大部分仍維持漳泉式樣的傳統閩南式建築,不論是磚石材料的運用、建築裝飾的表現、或是平面的布局皆變化多端,深具獨特的地方風格與豐沛的藝術生命力;另有俗稱「番仔樓」的西式洋樓建築,其中又以中西合璧的洋樓最具特;本地宗族觀念深厚,慎終追遠不忘根本、重視血緣濃情的情感民風,也正是最樸實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