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港臺客籍青年進駐越南 找尋(亻厓)族語言與文化

客家電視
更新於 09月16日07:32 • 發布於 09月16日04:20 • 曾靖珊 徐榮駿 臺北

(亻厓)族是越南16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語言也逐漸式微,來自臺灣與香港的客籍青年,透過申請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的計畫,去到當地,與在地人互動、交流,並編寫(亻厓)語兒歌,希望透過歌曲的傳唱,進而保存(亻厓)族語言和文化。

「瓜花(拿來)吃啊,吃瓜花喔。」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阿伯熱情地向年輕人介紹,手中的植物瓜花。

「木薯,木薯啊,木瓜。」

轉換鏡頭,另外一位阿伯則和年輕人邊走邊聊天,徐俊文與林偉恩,分別來自臺灣和香港,透過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串流計畫,去到越南,認識當地的族人,與他們交流、互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一起唸著(亻厓)語,充分感受在地文化,然而(亻厓)族人,大部分都不會說自己的母語了,徐俊文與林偉恩還因此,走訪河內、太原、北江、廣寧等地,透過實地田野調查,收集當地語言、編寫(亻厓)族兒歌,希望(亻厓)族的兒童能朗朗上口,重新找回自己的母語。

串流計畫成員 徐俊文:「他要保存下去,他要能夠流傳下去,一定就要有現在現代比較特別,或是現在比較,讓人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做,分享這些經驗讓他們知道,他們再分享他們的生活給我們認識。」

串流計畫成員 林偉恩:「看到他的堅持我自己會覺得,雖然說我們可能,香港的客家人的情況差不多,也是年輕一代不會說客語,所以我自己覺得,我從他身上有看到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全球客家串流計畫,提供青年一個實踐客家認同的平台,也藉此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客家文化。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周羿希:「他們可以透過我們的這個贊助,然後把他們自己的想法更發揚光大,給年輕人一個站上世界的這個台階,然後他們可以,後續可以去做更多的發想。」

青年朋友跨出海外,用自己的母語,與當地說著相近語言的族群交流,也透過實際行動,紀錄與保存異國文化,帶著臺灣走向世界。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