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想停止焦慮反而更焦慮?我該怎麼放過自己?曾陷入情緒低谷、罹患憂鬱症,最能共感「負面情緒」的諮商心理師王偉,新書中提供20多種情緒疏導工具,親測實證有效調節身心,穩定情緒健康,陪伴患者走出情緒失衡的困境!
文:《我是這樣好起來的》王偉 著/三采文化
不在乎的勇氣
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在意的人和事,但現實卻告訴我們,很多人和事不是我們能完全控制的。有時,我們就會過於在乎而使自己困擾。
例如,我們在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這是人人都會在乎的,我們都想擁有良好的形象,但如果過於在乎就會激發不良情緒。看到同事私下小聲談論別人,很容易對號入座,擔心他們是不是在談論自己,開始懷疑自己。對另一半特別在意,對方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影響到自己,進而產生不必要的衝突。想要走出去,跟別人好好相處,但總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因此造成誤會。同理,對於一些事我們也會存在過於在乎的時候,一次考試沒考好,沒考上稱心如意的學校、評獎沒被選上、升職落空,等等。
這三個步驟的目的不是要讓我們消滅焦慮,而是降低影響,與焦慮共生。
另外,前文中介紹的正念呼吸、冥想、脫敏療法等方式方法都可以應用在焦慮的時候。
這些難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為了平衡好情緒,我們需要一定的「鈍感力」。
鈍感力的說法源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按照他的解釋,鈍感力是一種力量,一種避免負面資訊衝擊的能力,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挫折和傷痛,不受影響,堅定前進的方向,這是一種贏得美好生活的智慧。渡邊淳一認為,鈍感力不等於遲鈍,它強調的是面對困難時,人的耐受性,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就如同一束電波需順利抵達終點,過程中就要規避電磁場的異常干擾。
人生要朝著目標前進,就要規避各種外界不利訊號的衝擊。
鈍感力是一種處世的智慧,一種思維方式。
沙子在手中握得愈緊流失愈快。跟這個道理一樣,我們愈越敏感,就愈容易胡思亂想;愈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愈越有可能適得其反,反而鈍感一點,會活得不那麼累。
還是新人作家時,渡邊淳一加入過一個作家文藝沙龍。裡面有一位渡邊淳一認為最有才華的作家A先生。A先生當時已經發表過不少作品,小有名氣。
然而,這位天賦極高的A先生也和渡邊淳一一樣,會有被退稿的情況。在相同的境遇下,渡邊淳一雖然感到沮喪,但在短暫的沉淪後,很快就重整旗鼓,投入創作之中。而A先生很敏感,對自己的作品更在乎,接受不了打擊,喪失了創作的欲望,發表作品的次數愈來愈少。幾年後,在文學圈裡,已經甚少聽到他的名字了,他就這樣在文壇消失了,而渡邊淳一如今卻享譽世界,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文,在全球影響很大。
所以,成功不僅需要才華,更需要鈍感力,它可以讓我們持之以恒。在渡邊淳一看來,A先生的才華不在自己之下,如果能有一點鈍感力,他會是一名多麼優秀的作家,這種結果令人惋惜。
日本著名諮商心理師大嶋信賴寫了一本《不在乎的勇氣》,此書是渡邊淳一《鈍感力》的實踐版。大嶋信賴用八萬多件心理諮商案例的經驗,引導人們從新視角看問題,消除負面情緒。在書的封面上寫著一句話:「你真正強大的時候,是你能夠不在乎的時候。」作者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我們被別人的批評或感情所左右的原因。只有找到問題所在,才能有辦法去擺脫被左右的命運。
●為什麼我們很難不在乎
對於我們通常很難做到不在乎的情況,大嶋信賴從八萬多件心理諮商詢案例中總結出來兩個原因:
1. 沒有邊界感
書中有個例子,作者休息日打算收拾屋子時,同事發來「收到客戶的投訴」這樣沒頭沒腦的一封簡訊,作者本來不予理會,繼續打掃房間,但腦海裡會不受控制地想同事為什麼要發這樣的簡訊。結果時間全浪費在思考這件事上了,傍晚時房間還沒打掃完。
有句話說得很好:「人的煩惱在於想得太多而能做的太少。」內心敏感的人總是想從別人那裡獲得認可或讚同,被對方的言行所左右,或者是過於熱心腸,不由自主去干涉別人的事。
人與人相處時,如果邊界感缺失,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煩惱和不便。就像作者的經歷的這樣,同事沒有邊界感,給別人帶來煩惱;而敏感的人模糊了邊界,被對方的言行或感情所左右,過度地剖析,不敢做自己。
2. 容易自卑
內心敏感的人,非常在意周圍人的一舉一動,在與別人比較時,下意識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總是低人一等,凡事先考慮對方的感受,這樣一來就讓自己喪失了自信,變得自卑。
他們總是在出現不好的結果時,第一時間把問題歸咎到自己身上,心裡不斷問自己,是不是做得還不夠好,別人才這樣對我。
因為不想被別人討厭,才不斷放低姿態,以致失去自信。
其實,我們越愈是模糊邊界,愈是放低姿態,對方往往愈是會得寸進尺,變本加厲地對待我們,這樣我們會更痛苦。
● 如何讓「鈍感力」增強
太過敏感,可能會輕易毀掉與他人好不容易建立的橋梁。要想減少敏感度,可以做些鈍感力方面的練習:
1. 分清哪些該在乎,哪些是不必在乎的
大嶋信賴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分隔方法:以自己為圓心,雙臂張開為直徑畫圓。這道圓就是個分隔線,將事物區分為「什麼該在乎」和「什麼不必在乎」。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有個觀點深入人心: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有邊界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降低敏感度,無視那些「不必在乎的事」,該幹嘛幹嘛,會輕鬆很多。
2. 轉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敏感是一種天賦,也是一個人的資質,不可能輕易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那些相對容易的東西—看問題的角度以及思維方式。
相比「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考慮,以他人為中心」這種生活態度,那些能夠平靜地看待別人的言行、忽視無端的指責、能夠隨心所欲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活出自我,過得幸福。
對其他的事鈍感起來,不太在意他人的言行,埋頭做自己的事,容易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自然而然就自信了。
3. 善於利用無視,改變心態
他人因為身體、家庭或其他原因情緒很糟,把你當出氣筒,與其同這樣的人較真慪氣,我們不如改變心態,學習如何接納。
對於別人的「熱心教導」,如果是對的,我會接受;如果不是,那對不起,我不在乎你,就當耳邊風,很快就忘掉。其實,我們從小時候起就應該學習「無視」。相信很多人都遭受過別人以愛的名義對我們進行控制,這時候我們需要站在自身感受的角度去看待這種「愛」。如果你感覺受到了侵犯,生活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那麼你有權利反擊,告訴對方你的真實感受,並請他們收回口中的「愛」。
《我是這樣好起來的》王偉 著/三采文化
lesane 主要還是太多人自我矛盾,
滿腦子都想搞廢別人。
這樣怎麼可能不自找麻煩?
你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他就是最討厭某種人。
這就是大腦縮缸,已經過熱還不熄火。
偏見讓人自找麻煩,也讓人找別人麻煩。
屬於那種平常花時間駡髒話,然後説已經來不及研究這研究那的 秀斗。
10月12日13:2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