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北市客公園推「客食展」 客家美食化身藝術品

客家電視
更新於 08月23日13:21 • 發布於 08月23日11:30 • 曾靖珊 蔡奕輝 臺北

飲食是認識一個文化重要的元素之一,客家美食豐富多樣,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推出「客食語」展覽,將美食變成視覺性的藝術品,除了蘊含,藝術家與客家的文化連結,也從中讓大家認識到客家族群中多樣的飲食文化。

紅通通的蝦子 乾燥的魷魚,讓人用看的就聞得到香氣,吸引民眾前來拍照,來自香港的藝術家,藉由海鮮,呈現自己的家鄉與客家文化,共同對話的空間。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展覽藝術家 巫雲鳳:「通常魷魚乾,是放在我們家冰箱裡面的,隨時要來做魷魚肉餅的,可是在臺灣是拿來拜拜的,我還滿驚訝的,希望觀眾能夠從比較輕鬆的方式,去認識食材裡面它一個共通的語言。」

記者 曾靖珊:「這次的展覽是以當代藝術為主題,像是這個藝術品,是透過QR Code的方式來看到裡面,是有用不同方式煮出來的客家菜,像是用燉的、用爆香等等。」

將爐灶轉化為QR Code的方型盒子,是藝術家兒時溫暖的記憶,民眾透過手機掃描,可以看到客語烹飪的詞彙,及料理的食材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展覽藝術家 張芳慈:「以前的一個經驗,讓我今天想到這件作品就是說,我們的溫度、語言的溫度,或是說生活的溫度,它是很多人將自己的溫度放進他的爐灶裡面。」

不同於直接展示美食物品,展覽中,藝術家們用意象來呈現,有民眾感覺很深奧,也有民眾覺得很新奇

民眾 溫先生:「像那個粄類,他用各種東西弄出來,不能讓人家感覺到是有這種東西,可能是要讓人,一種想像的力量、想像力。」

民眾 黃小姐:「感到很特別,讓我有回憶,以前我年輕、小時候那個讓我很懷念。」

臺北市客委會主委 周羿希:「我們想要透過一些當代的這個藝術,然後讓更多人看到更不一樣的客家文化。」

語言是族群文化的載體,飲食則反映出族群特色,以及與其它族群互動發展的脈絡,「客食語」展覽讓民眾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淺出認識客家文化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