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品味

放大小宅面積 打造洄游動線

室內Interior
發布於 08月05日00:00 • 室內雜誌編輯部

台灣的小宅化趨勢日益顯著,如何在有限面積中創造舒適、不壓迫的居住體驗,同時保有光線、空氣的流動,是居住者十分關注的議題,也成為設計師需要破解的首要任務。

曾致豪設計師認為:「設計和生活的邊界,在於有形與無形之間交融的氛圍,當無盡的時光在有限的空間之中流動,我們渴望感知共鳴。所謂的邊界,並非具象的阻隔,而是將空間作為載體,透過留白之處,讓情緒延伸,嘗試觸碰形式之外的臨界點。」有鑑於此,在《邊界》這個僅有10坪的空間中,他透過格局的重新解構,替業主構建了一處純粹境地。

僅十坪大小的空間,設計師透過隔間的拆除與格局的置換,解決基地原先狹小幽暗的狀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打開隔牆 迎入採光

設計師說明,屋主二人長時間待在國外,他們希望回台時能有個固定的居所,因而購入此房。綜觀基地條件,自然採光皆集中於單側,若依建商配置的兩房格局,只要將房門關起,即會導致客廳兼餐廳空間幽暗封閉;考量到居住成員單純,曾致豪便針對平面進行調整,將原先的次臥區更改為客廳,並拆除局部的隔牆,藉由櫃體與牆面量體的排列和拉伸,讓光線串連起室內與窗外景色,解決了基地內部採光不足的問題,滿足屋主對於通透明亮的追尋。

石柱與客廳的平台採用相同的洛克石語彙,在沉穩中增添紋理層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全案以「穿透」的概念執行整體架構,牆體之間的間隔釋放了自然光的流動軌跡,也帶來視線的延伸;大門入內後,映入眼簾的大理石柱體是空間的一大亮點,設計師企圖透過增設的量體消弭牆面結構直接正對人的衝擊,化解風水中所謂的「煞」,也期待這支石柱可以成為住宅的頓點,使人得以沉澱心境,在漫射光線的引領下,悠遊於家中各個角落,同時享受開放布局的敞朗。

打開隔牆後不僅有利於採光的引入,也讓室內的動線更為流暢,提供居者開敞豁亮的生活體驗。

樸實卻不失意蘊

室內以無彩色作為基調,白色漆面與灰色礦物塗料相互對話,鋪陳出極簡俐落的背景,弱化空間分界,也注入了手工鏝抹的溫度。局部點綴的木質元素細膩增添溫潤氣息,並藉前述所提的大理石飾面捎來豐富紋理,讓素色空間多了一抹變化,也強化予人的記憶點。

設計師刻意削薄了石柱側面的厚度,讓結構體切齊,俐落畫面。

曾致豪表示,石材花紋雖然花俏,但黑色系的選擇依舊維繫了全作的克制美感;另一方面,由於石材本身具有一定的份量,為使整體感受輕盈,他刻意削薄了側面厚度,使其與周遭的結構體彼此切齊,描繪一致整齊的畫面。

立面的線性分割比例拿捏得宜;礦物塗料揉合了牆面與地面,淡化界線之分。

圖片提供」向度設計

閱讀全文請點連結,到interior官網探索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