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重大食物中毒!寶林茶室中毒禍首可能是「米酵菌酸」,症狀、預防這樣做!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4年03月28日15:25 • 發布於 2024年03月28日00:00
重大食物中毒!寶林茶室中毒禍首可能是「米酵菌酸」,症狀、預防這樣做!

台北市信義區知名百貨「寶林茶室」素食餐廳信義 A13 店爆發嚴重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3/28)中午為止,已獲通報 14 人身體不適,其中 2 人死亡, 5 人仍在加護病房。

食安疑雲越來越嚴重,衛福部食藥署將整起事件正式定調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北市衛生局命寶林茶室停業並移檢調偵辦。(圖片提供/台北市衛生局)

▲台北市衛生局命寶林茶室停業並移檢調偵辦。(圖片提供/台北市衛生局)

「寶林茶室」素食餐廳事件定調為食物中毒!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昨(3/27)天晚上召開「寶林茶室」素食餐廳中毒案專案會議,邀請照顧到相關病人的北醫、馬偕、新光、三總的醫師代表來分享個案的臨床表現及目前檢驗結果。

另外也邀請了 6 位毒物學的專家,以及張上淳教授、法醫研究所潘醫師、衛福部部 CDC 及 TFDA 、化學署代表共同與會。目的是針對本案交換各種訊息,並討論聚焦可能的原因,以進行後續的檢驗和調查。

「寶林茶室」中毒案至 3/27 晚間止有 11 位相關個案, 2 人死亡、 3 人加護病房、 1 人普通病房、 5 人輕症返家(另有 2 位剛通報的案例正釐清中)。疫調顯示都是 3/19~3/23 之間在同一餐廳,且有食用粿條或河粉餐點

因此推論為食物中毒案件。台北市衛生局表示,食品中毒定義「 2 人或 2 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

若為肉毒桿菌毒素引起或急性食品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倘患者僅一人,亦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造成,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因台北市陸續發生多起食用炒粿條引起類似食品中毒事件,各大醫院急診第一時間如有接獲同一用餐地點疑似食品中毒,務必依照衛生局食品中毒事件通報流程辦理,如有疑似個案,請務必詢問是否曾到「寶林」用餐。

麵食

▲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無色、無味,外觀跟聞起來、吃起來味道跟正常的食物一樣。

禍首可能是米酵菌酸

「寶林茶室」中毒案重症病人的病程及臨床表現都很相似,以腸胃道的症狀後快速發展為肝衰竭及酸中毒為主,病程快速且兇猛。

經過綜合討論,認為毒素的因素比微生物的因素可能性高。而影響粒腺體的毒素符合臨床症狀,包括「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當然,農藥、重金屬、人為下毒等可能性也都有討論到。

在會議上大家也做了分工,包括食藥署、疾管署、法醫研究所、台大、北榮對食材、病人檢體及環境檢體的後續檢驗,各大醫院端持續治療並回溯通報病程類似的病人,也請各大醫院急診室提高警覺。

法務部除了已由北檢發動偵辦,明天也將進行不幸過世者的解剖。另外,新北市政府也已經去查驗粿條的供應商,並令其暫時停止營業,以預防事態的擴大。王必勝表示:「這是一個嚴重而少見的案子,希望能儘快釐清本案的原因。」

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無色無味,1.5 毫克就致命

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是一種強烈的呼吸毒素,由發酵的穀物、椰子、食用菌等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後產生。受影響的食品具有正常的外觀、氣味和味道。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在個人臉書上表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cereulide)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臨床上會出現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等現象。即使是極少量的 1.5 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

過去的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 0.3~16 小時, 30% 至 100% 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這種食物中毒在大陸報告為主,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

關於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中毒的報告早期是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汙染導致,自 2018 年以來,則是木耳(有 3 起)和濕粄條(有 5 起)為主。困難的是,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未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也沒有口感異常,不像一般腐敗的食物入口即知,所以很難提早察覺。

另外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廣泛分佈,可以從土壤、玉米、大豆,以及乾燥和半乾燥的白木耳中被找到。在自家加工過程污染很難管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陸傳出的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暗示著自家製造過程容易受到污染。但是台灣商家一般而言應該不會自製粄條,如果是工廠製造受汙染,那麼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

預防食物中毒「五要」原則

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有食品加熱處理不足、食品未妥善保存、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

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

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

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 1 天或 2 天,有些會持續 1 週到 10 天。

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民眾,天氣日趨炎熱,高溫且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各種微生物之生長,因此調理食品應謹守「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澈底加熱」之五要原則,以預防食品中毒事件之發生。

食藥署表示,依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 5~10 月為食品中毒發生之高峰期,民眾應特別注意食品保存條件,避免因保存不當導致微生物生長。

另炎夏時節許多民眾喜愛食用海鮮水產品,食藥署提醒民眾,貝類水產品應澈底加熱後再食用,切勿追求口感而忽略生食之風險,同時餐飲業者應確保水產品之來源,儘量提供熟食產品予消費者,調理食品前後需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

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吃得安心又健康:

1. 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澈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

2. 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3. 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4. 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 70 ℃,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5. 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 7 ℃,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24小時內有6次以上腹瀉,就要趕緊就醫。

▲24小時內有6次以上腹瀉,就要趕緊就醫。

注意!食物中毒就醫黃金時機

小兒科醫師林筱琪在個人臉書上就提醒民眾,要注意食物中毒的就醫時機,以免錯失黃金救命時機!

食物中毒的就醫時機:

1、 24 小時內有 6 次以上腹瀉。

2、嘔吐物或大便中有血絲。

3、持續發燒超過 1 天。

4、嚴重的腹痛。

5、脫水的徵兆:腹瀉是大量的水便、一直想睡覺或非常的累、口渴或舌頭嘴唇很乾燥、肌肉痙攣或意識混亂、尿很黃或超過 5 個小時沒有排尿。

營養師范縈渝也在臉書「范范營養師的騷生活」提醒:

1.食物在 2 小時內食用完畢──

食物應當在製作完成後 2 小時內食用完畢!因為細菌最愛的繁殖溫度介於 7~60 ℃之間的「危險溫度帶」,超過2小時,細菌可能增長到有致病,甚至致命的危險數量。

2.冷藏食物超過 48 小時請丟棄──

吃不完打包,也請在時間內冷藏。但冷藏也只是延緩細菌繁殖速度,不代表不會壞!超過 48 小時,就很危險,再好吃也請捨棄它!

醫師李建璋提醒,無論最後調查結果為何,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刻如何幫助大家預防避免,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因為米飯在室溫下存放很容易被細菌感染,這些細菌會產生出來各種毒素,越是放得時間久的隔夜飯,變質後生成的毒素越是可能會增加患病的風險,即使二次加熱也難以消除,還是會有有感染的危險喔!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王必勝臉書、李建璋醫師臉書、小兒科醫師林筱琪臉書、「范范營養師的騷生活」臉書、衛福部

圖片來源/photo-ac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