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從電動車到半導體,未來都將產能過剩?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5月30日03:04 • 發布於 05月30日02:35 • 黃齊元

最近,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大放異彩,引起美國和歐盟極大壓力,指責中國「產能過剩」。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無論從「比較優勢」或「全球需求」角度來看,都不存在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要研究這個題目,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第一、去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就是產能過剩。在全球化理想情境下,全世界大部分製造都在中國,而主要半導體中心則在台灣。但現在,國家安全比效率更重要,因此,每個國家都想建造自己的生產基地,以免命運掌握在他人手裡。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全球一定會重複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從電動車到半導體皆然。

第二、中美經濟脫鉤加速陸企全球布局。在美國政府運作下,蘋果供應鏈開始撤出中國,轉往印度、越南及墨西哥等地。但陸企也不會坐以待斃,積極往世界各地投資,以滿足「中國+N」政策。全球在地製造興起,陸企建設世界工廠同時開拓全球市場,形成完整生態系,變得更強。

第三、中國大陸內需消費疲弱,刺激政府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中國大陸過去曾提倡供給側改革,大力削減供給。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14%,出口價格也隨之下跌。中國出口成長主要是由於市場強勁需求,從美國中下社會階層擁抱Temu與快時尚平台希音產品,以及比亞迪電動車全球熱賣,說明全世界都需要中國產品。另外,在海外銷售的中國電動車,比中國大陸國內能賣到更好價格,並非低價傾銷。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第四、中國製造有強大競爭力。美國蘋果執行長最近訪問中國,表示對蘋果供應鏈而言,沒有比中國更重要的地方。中國效率反映在生產成本及速度上面,以蘋果為例,十年造不出電動車,但小米僅三年就做出來了,而且創下銷售紀錄。中國大陸未來重要政策是「新質生產力」,不僅重視生產,而且強調發展尖端科技,如量子電腦和航太衛星,中國將加速成為世界製造強國。

產能過剩是假議題,好產品必將找到對的市場

第五、中國電動車技術實力遠超過歐美日先進國家。比亞迪已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第一名企業,而寧德時代等企業更占據全球電動車鋰電池三分之二市場。垂直整合給中國電動車帶來無可比擬的優勢,反映在成本上,提高了市占率;現在,業者還向上游開採鋰礦,並建造自有船隊。中國自駕車市場技術領先世界,輝達和比亞迪合作汽車晶片,馬斯克亦擬利用中國大陸數據,在全球研發自動駕駛系統。

第六、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發展速度全球第一。中國汽車市場電動車滲透率已超過50%,反觀美國,電動車占汽車銷售比重約九分之一,歐洲比重是四分之一,可見中國電動車還是以國內市場為主。歐美國家不僅技術不如中國,連市場接受度也遠遠落後,還要指控中國產能過剩,以關稅制裁中國電動車業者,這是自毀長城、自取其辱,未來和中國領導的綠色供應鏈差距,會愈來愈遠。

美國限制晶片賣給中國,並沒有把華為打倒;最近華為NB銷售躍居中國第一,美國又禁止高通、英特爾對其銷售晶片。但華為反而愈來愈強,轉型為蘋果、特斯拉、英特爾和亞馬遜的綜合體,形成科技整合超級平台。但美國對台灣的手段正好相反,逼迫台積電前往當地投資,以掌握技術。

產能過剩是一個假議題,好產品全世界都要,好企業靠自身實力而非靠補貼;全世界優質產品產能永遠不足,也一定會找到對的市場!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兼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轉載自聯合報,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山貓林
    就遠見跟世界不同觀點
    05月30日14:5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