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題的重要特色之一是,測驗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教育部解題老師分析,113年會考國文科考題,難易適中、十分「素養」,由基本觀念題型出發,漸次發展到高層次的活用題,取材廣泛、包含古今中外各項議題。
113年題型大致分為3大類:①語文知識:考常用字的形音義,基本語文常識(含語法、標點、造字原則、應用文常識等)共7題(占17%);②學科能力:句段篇章的理解與賞析( 理解各類文本的句段、主要概念、形式、寫作特色)共23題(占55%);③素養運用:提取、統整文本訊息:共12題(占28%)。
1 語文知識也見圖表題
今年基本語文知識題,包括:第6題考常用字的字義,下落不明、丟三落四、草木疏落、水落石出,何者與「月落星沉」相同;第8題考常用字的讀音。另外,第10題結合圖表,先給予秦篆的特徵,考生要判斷哪一張圖為秦篆。
近幾年,國文科考題已不限文學性文本,統計表格、圖像資訊都入考題,貼近學生平常接觸得到的閱讀環境,考學生解讀、轉譯圖文的能力。
第1題以粉絲專頁的貼文,「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秋刀魚還是加薪」的圖表,老闆以此來包裝自家烤秋刀魚要漲價的事實,評量學生是否能夠正確解讀、轉譯圖文的能力。
2 文言文比例持平,考全新的「斷句」
113會考的文白比例和往年差不多,文言文12題(比去年少1題)。其中,第17題考文言文的「斷句」,題幹給一段完全沒有標點符號的文言文,考驗學生對文意的理解,題型十分新穎。
解題老師指出,題幹已用白話文寫出大意,答題關鍵在於,先掌握主詞,再透過虛字、了解句型,就能判斷出正確的斷句。
3 「互文對讀」考擷取訊息、統整解釋
今年也出現「互文對讀」題型,考驗學生能否統整訊息、分辨不同文章的歧異之處。第38、39題取材自呂祖謙《東萊集》和《左宗棠全集》2篇文章,甲文「讀書不會用,等於沒有讀」;乙文「讀書需要將自己帶入其中,思考如何運用」。
去年112年的「互文對讀」題則是,15題白居易〈魏王堤〉、晁沖之〈春日〉兩首七絕的比較;32至33題組比較關於月球2篇文的內容訊息。
在文學作品部分,25至26題取材張惠菁〈冬城〉散文,36至37題取材鍾肇政〈魯冰花〉小說,考學生對句段篇章與賞析的學科能力。
4 結合重大議題,著重學科知識的應用性
考題也見「19項重大議題」融入,包括:國際教育(27至28題),能源(第29題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消耗,第30題如何使地球超載日延後),以及科技(第33至35題)等題組。
33至35題改寫自「台灣團隊研究辨識Deep Fake影片深偽技術的正邪之戰開打」,以圖表呈現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三者的關係,以及「偽造影像的生成」與「偽造影響的辨識」兩者之間的競爭,請學生判讀何者敘述最恰當。
解題老師認為,概念新穎,但題幹解釋得很明白,選項也不難選,還算是難度適中的題目。
連續第2年考寫作任務,不必訂題
繼去年寫作測驗不必訂題,請學生就「近年來台灣民眾喜愛戲劇類型圖表」分析,寫下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今年是連續第2年考寫作任務、不必訂題。
圖表中呈現6個產品文案、社群平台、報章雜誌中常見的標題為例,例如:豪華「包糕粽」套餐—讓你考試高分過、打趴五星級主廚的蛋糕竟出自國中生之手等。請學生說明曾看過的標題設計,它們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響?背後反映的現象是什麼?最後歸結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
過往的寫作測驗都是直接出題,今年是第3次不必訂題(第1次為108年青銀共居)。
苗栗縣造橋國中校長林孟君指出,「寫作任務」命題的好處是,能尊重不同孩子寫作的手法和思路,畢竟有的孩子擅長抒發情感、有的擅長議題論述。但同時,學生對文字閱讀的理解能力要更深刻,必須讀懂文章的文意,讀懂之後才能做歸納。
照片提供/新北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