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乾燥劑早已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長者一時不慎以為是藥、幼兒誤以為是糖果就可能將其吞下肚。許多民眾此時往往不是急忙催吐、喝水稀釋就是送急診,但是藥師提醒,催吐有時會帶來更大的危險性,不僅對食道造成二次傷害,還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
玲玲藥師於臉書專頁分享,曾有阿嬤帶阿公詢問吃藥方法,表示上次領的藥粉有分大、小包,是不是要加在一起吃呢?玲玲藥師一查才發現,所謂「小包的藥」實際上竟是乾燥劑,幸好阿公未吃下肚。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也曾分享,有媽媽心急如焚地帶1歲小男孩急診,原來小孩在家中地上隨手抓起一包乾燥劑,撕開包裝就往嘴裡吞,嚇得媽媽想要趕緊「洗胃」,幸好,乾燥劑為矽膠類,甚至不須催吐,經過詳細解釋後,媽媽才接受醫師的治療方案。
乾燥劑3種類應對方式各不同!催吐反恐造成食道灼傷、二次傷害、吸入性肺炎
市面上的乾燥劑種類儘管包裝不一定相同,但內容物大致可分為「矽膠類」、「抗氧化劑」、「生石灰(氧化鈣)」等,雖然吃下肚的應對方式略有差異,但由於未必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催吐成為最不應做的緊急處置,否則恐易造成二次傷害使食道灼傷,或被催吐出的顆粒狀異物嗆到氣管中,導致吸入性肺炎。
綜合玲玲藥師、吳昌騰、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的資料,乾燥劑大致可分為3種:
矽膠:常以透明塑膠小包裝呈現,本體外觀是半透明顆粒狀,常和藥物一同出現。矽膠不會被腸胃道吸收,因此不會中毒,也不須催吐,最後會隨糞便排出體外。若無明顯不適則不需送醫治療。
抗氧化劑:常以白色塑膠小包裝呈現,本體是鐵粉為主的深色小顆粒,常出現在食物中減緩食品氧化。儘管食用後可能會輕微刺激腸胃道,不過不須催吐、稀釋,誤食量不多則休息即可。如有症狀則需就醫檢查。
生石灰(氧化鈣):常以白底藍字防水紙包裝,本體外觀是白色、灰白塊狀物,廣泛用於食品、茶葉,甚至服飾、皮革、電器之中。
由於遇水會產生高熱,吃下肚嘴中恐出現灼熱感,嘴唇、舌頭、食道腐蝕灼傷。此時不可催吐以免造成二次傷害,若意識清晰,可少量喝120~240ml的牛奶稀釋,大量誤食則應盡速就醫。
不僅誤食乾燥劑不該催吐,民眾若不慎誤食去漬劑、清潔劑、漂白水等各式強酸、強鹼液體時,也不應將催吐作為應對手段。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科主治醫師陳米琪撰文說明,此時催吐恐導致腸胃道黏膜再次受傷,或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建議盡速攜帶誤食物質就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