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 MarTech 行銷科技高峰會於12月3日於TICC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本屆以「Beyond AI」為題,聚焦人工智慧在行銷領域的實踐路徑。現場湧入逾 1,500 位與會者,一同聚焦三大主軸:MarTech 行銷趨勢、AI 焦點應用與品牌實踐案例,透過十位重量級講者,從全球視野、技術布局到在地實踐,不只見證 MarTech 在台灣市場的蓬勃發展,更完整勾勒數位行銷的創新版圖。
MarTech 行銷趨勢,從技術賦能創造品牌價值
行銷科技工具的爆炸性成長,正推動企業思考如何善用這波浪潮。MarTech 概念創始人 Scott Brinker 觀察,生成式 AI 帶來的不只是工具數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技術民主化。未來,即便沒有程式背景的團隊,也能靈活運用 API 與可組合性,打造專屬的行銷工具。技術不再是限制,關鍵在於企業如何選擇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但工具的普及也帶來新的挑戰。SAP Emarsys 全球營銷業務副總裁 April Tomlin 提醒,AI 導入必須建立在相關性、可靠性與負責任使用的基礎上。企業要在提升效益與保護隱私間取得平衡,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進而創造長期價值。
AI 焦點應用,除了追求速度、還要高影響力
在工具選擇與數據策略之外,人口結構變遷正推動企業加速轉型。台灣微軟全球合作夥伴解決方案事業群總經理陳仲儒強調,企業導入 AI 不能只求快,更要確保落地效益。他建議從試點專案開始,逐步擴展到專業團隊建置、技術架構優化,最後才是全面推動。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經驗顯示,唯有透過循序漸進的步驟,才能在確保資安的前提下實現轉型。
AI 應用的效益不僅體現在效率提升。美國 Uber 行銷科技資料營運長翟翎琇指出,關鍵在於找出「高影響力」的導入點。她提倡運用「第一性原理」,將複雜任務拆解為基礎元素,再透過 AI 重組解方。從創意在地化到社群音訊製作,每個環節都要有明確的投資報酬評估。
零售領域的數據應用也展現了 AI 賦能的新可能。OneAD 果實夥伴集團總經理葉毓輝分享獨家開發的「韋伯零售數據智能平台」(Retail DMP),其核心價值不在於資料量的堆疊,而是能從消費行為中挖掘洞察。透過整合多元通路數據,平台不只告訴品牌「什麼在賣」,更能預測「什麼會賣」,協助企業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
品牌應用實踐,跨域應用展現差異化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嚴謹的金融業也展現了數據應用的系統性思維。國泰金控暨國泰世華銀行副總經理陳冠學強調,數位轉型的關鍵不在技術,而在原則的堅持。從拒絕 ATM 廣告到抵制蓋板廣告,每個決策都指向同一個核心:以長期經營客戶與體驗為先。從國泰世華銀行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堅持不只沒有犧牲績效,反而為品牌贏得更多信任。
在客服領域,AI 的價值在於提升服務品質而非取代人力。橘子集團 AI 創新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李宏華解析「Vyin Brain」系統的設計理念:透過知識中樞與語言中樞的分離,解決 AI 容易產生「幻覺」的問題。他強調,AI 要成為客服人員的助手,而非替代者,最終目標是創造更好的服務體驗。
社群媒體的更迭不只考驗品牌的應變力,更挑戰傳統行銷思維。前 TikTok 台港澳運營負責人、安可日子創辦人林宜靜指出,當小紅書逐漸取代 Google 成為搜尋主力,品牌必須改變過去仰賴折扣戰的營銷模式。因此,她主張轉向「內容驅動」策略,讓消費者能從內容共創者的角色切入,建立更深層的品牌連結。
此外,創新思維也能為傳統品牌開創新局,如 Pizza Hut 台灣總經理梁家俊分享,品牌大膽突破「節慶美食」的框架,以在地化的「怪奇美食」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他認為,創新不能只求話題,更要能呼應在地口味與文化,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的心。而無論是南北粽披薩、榴槤披薩或空心的「零傷害披薩」,確實都印證「越在地越國際」以及內容致勝的品牌哲學。
隨著零售媒體網路(RMN)的興起,品牌也有了更精準的觸及可能。統一資訊總經理謝良承剖析,當傳統數位廣告效益遭遇瓶頸,整合線上線下數據遂成為突圍關鍵。透過建立完整的數據生態系,品牌不只能掌握消費者的購買軌跡,更能預測潛在需求,實現真正的精準行銷。這也說明 MarTech 已從概念走向實踐,正以數據洞察驅動品牌創新。
不過,AI 轉型的關鍵不在於導入多少工具,而在於如何從企業願景、組織文化到執行策略,建立完整的數位創新藍圖。唯有在技術與人性間找到平衡,才能在數位浪潮中站穩腳步,開創品牌新局。
延伸閱讀
你「腦腐」了嗎?Brain rot榮登牛津辭典年度代表字,為何一詞道出數位世代的焦慮
專訪|美式餐廳一家一家倒,Fridays憑什麼做到興櫃?2個生存關鍵,讓破產總公司都來學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