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科技業充滿考驗的一年,美中晶片戰加劇、矽谷大吹裁員潮、加密貨幣墜入熊市⋯⋯科技業在面對動盪不安的環境下,有企業發動併購,補足產業版圖,也有企業飽受批評。《數位時代》編輯部選出十大科技事件,跟讀者一起回顧這一年科技業經歷了哪些重大事件。
事件:幣圈大震盪!從Luna幣到FTX破產,重擊投資人信心
2022年對幣圈來說,肯定不是好過的一年。5月,全球第三大穩定幣TerraUSD在短短數天內價格崩盤,連帶其關聯貨幣Luna蒸發99%價值,直接化為一文不值的虛擬數據。7月,知名對沖基金三箭資本(3AC)受到加密貨幣崩跌的影響,在短短2個月內資產嚴重縮水並宣告破產,包括BlockFi、Celsius等知名交易所都是受害者。
11月,媒體披露,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創辦人SBF,任意挪用旗下FTX和Alameda的資金做槓桿交易,引發用戶驚慌,在72小時內瘋狂擠兌60億美元。之後FTX宣佈破產,光台灣就多達30萬人受害,SBF也隨後於巴哈馬被捕。
延伸閱讀:幣安收購FTX破局了!會重演Luna幣的暴跌悲劇?一文看懂來龍去脈
FTX事件餘波盪漾,就連幣安也正面臨擠兌危機。傳出美國政府正考慮對幣安提起訴訟,認為這間這間全球最大家密貨幣交易所可能涉及洗錢等罪行。消息一出引爆提款潮,24小時內淨流出額達19億美元。
延伸閱讀:幣安24小時流出19億美元、BNB跌超5%,發生什麼事了?
事件:統一買下家樂福,補齊零售「全通路」最後一塊拼圖
在法商家樂福去年表態出售台灣業務後,包括遠東集團、富邦媒、國泰金控前副董事長蔡鎮宇等,都陸續表達有意搶親。
7月19日深夜11點40分,統一集團宣布買下台灣家樂福60%股權,交易金額總計290億元,加計集團手中原已持有的4成持股,待公平會核准、預計明年中完成交割後,統一集團將擁有台灣家樂福百分之百股權。
若不計算會員制的好市多,台灣家樂福為國內第一大量販業者,統一買下家樂福,可說完全掌握這個台灣量販一哥。集團將擁有超商、超市、量販及線上電商等不同零售業態,等於是補齊零售「全通路」最後一塊拼圖。對比去年才斥資115億元收購大潤發的全聯,統一、全聯量販雙強對立態勢已定。
延伸閱讀:買家樂褔是被逼的!統一「無法接受其他通路比它大」讓零售爭霸戰白熱化
事件:馬斯克買下推特,超級應用「X」在路上了?
2022年4月,馬斯克宣布購買Twitter(推特)9.2%的股份。推特立刻為馬斯克提供了公司董事會的一個席位,馬斯克原先接受這一提議,但旋即改變主意。
馬斯克的盤算是,如果他繼續留在董事會,將無法獲得超過 14.9%的股份,且他還暗示,擔任董事後他將不得不放棄在推特上嘲弄這間公司。因此,馬斯克解決這個難題的絕妙方案是,以4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推特的全部股份。
幾經峰迴路轉,馬斯克終於成為推特新老闆。他的起手式是人事大整頓,不只裁員,還把在特斯拉的精英部隊調來,最終目的是想將推特改造成一個超級應用「X」,像是微信那樣,可以叫車、訂餐、匯款、買賣甚至借錢,滿足一般人的日常所需。究竟馬斯克能否再次創造驚奇,有待新的一年好好檢視。
延伸閱讀:馬斯克變推特新老闆!為何鬧這麼大?馬斯克為何反反覆覆?一次看懂
事件:科技業最冷寒冬!半導體產業無薪假、科技巨頭相繼裁員、實施撙節政策
疫情、戰爭、升息等眾多因素重擊全球經濟,使得科技業正處於繼2008金融風暴以來最惡劣的一次衰退。2022年初到現在,以科技公司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下跌幅度達到30%左右。部分科技公司如Meta,更是衰退了60%之多。
為在經濟衰退下生存,科技公司祭出了多種應對手段,包括裁員、內部重組乃至關閉業務。去年風光的半導體業受終端需求急墜影響也颳起寒風,包括美光、微軟、英特爾等都傳出人事凍結或裁員的消息,就連產業模範生台積電也發出內部信件,「鼓勵員工」多休假,顯示這波半導體衰退風暴已蔓延到勞工階級。
根據裁員資料統計平台layoffs.fyi的數據,2022年到目前為止,總共有超過106,000名科技產業職位被裁撤,遺憾的是,這場裁員風暴仍持續擴大中。
延伸閱讀:
半導體風暴蔓延台積電?魏哲家內部信曝光:鼓勵員工多休假
亞馬遜史上最大裁員,1萬人恐丟飯碗!矽谷已10萬人被炒,盤點科技巨頭裁員風暴
事件:大型公司併購潮:Adobe收購Figma、博通、微軟動視暴雪
企業追求成長、強化競爭力,以及取得理想人才,併購或將成為關鍵手段。繼2021年全球併購交易件數、總額創下近年新高,2022年也延續著這股風潮,像是軟體業巨頭Adobe以200億美元收購雲端協作開發工具平台Figma、微軟以690億美元收購動影音遊戲巨頭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以及晶片大廠博通(Broadcom)以約61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交易方式,收購雲端運算業者VMware,創下晶片業歷來規模最大的併購案。
延伸閱讀:直接把最大競爭對手吃下來!Adobe宣布以200億美元收購Figma
延伸閱讀:博通砸610億美元收購VMware,已向歐盟申請!能創晶片業最大的購併案?
延伸閱讀:同病相憐?Meta跳出來力挺微軟收購動視暴雪:想壟斷沒那麼容易
事件:美國加大力度圍堵中國半導體!中美科技戰升溫
為了防堵中國半導體的發展,美國在今年動作頻頻,先是在8月,對NVIDIA、AMD下達禁令,禁止出口高階AI運算晶片至中國,接著在今年10月7日,發布一份限制先進運算半導體產品出口至中國的禁令,另外也限制美國籍人士協助中國企業開發與製造晶片,包含擁有綠卡的中國人士,可說是對中國半導體業的一記重擊。
延伸閱讀:【圖解】美中科技戰進入深水區!不狠就來不及了?一文看懂半導體禁令由來
延伸閱讀:中國半導體「去美化」夢碎?傳荷蘭加入制裁,沒了ASML奧援影響有多大?
而美國的動作不止如此,之後也傳出,荷蘭、日本等國家也會加入美國阻擋中國晶片發展的行列。其中,荷蘭是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的所在地,ASML是目前最大的曝光機廠商,擁有近9成市占率,並且是唯一掌握極紫外光微影(EUV)的廠商,對於發展先進製程舉足輕重。
事件:全支付、全盈跨入電支市場!零售與支付大整合
在今年上半年,背後股東有全家超商、玉山銀行,以及PChome集團旗下拍付國際公司的「全盈+PAY」正式開業上線。「全盈+PAY」最大的特色是打破通路侷限,包含全家、全+1商城、鼎王集團、怡客咖啡、清心福全、伯朗咖啡館、可不可紅茶等餐飲連鎖店都可以使用。
延伸閱讀:【圖解】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全支付、全盈攜手進攻,如何壯大電支生態系?
接著下半年的8月,由全聯獨資成立的「全支付」也上線,背靠全聯PX PAY累積830萬會員,以及甫上線就開放10萬個通路的優勢,成為電支市場的強勁玩家。全支付上線10天就累積100萬會員、2個月內累積200萬會員,更喊出今年年底達到300萬會員數的目標。在這些用戶中,有95%來自全聯行動支付PX Pay的會員轉移,更特別的是,30~59歲的「高含金量」消費族群佔比超過7成,與一般認為電支是「年輕族群愛用」的印象有很大的不同。
延伸閱讀:全支付進逼街口、一卡通!「300萬會員」後挑戰才開始?電支真正戰場為何?
事件:「台灣之光」接連在美國上市——Gogoro、大猩猩、玩美移動
今年,台灣有多家新創接連在美國上市,最具代表性的要屬台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今年4月,Gogoro透過SPAC方式,以股票代碼「GGR」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更是台灣首家成功赴美上市的獨角獸,這也是繼2006年IC設計廠奇景光電後,睽違16年再有台灣企業赴美上市。
接著在今年7月,AI智慧影像廠商大猩猩科技(Gorilla Technology)也同樣以SPAC的方式,於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GRRR」及認股權證代碼為「GRRRW」。而在今年10月,提供美妝品牌虛擬產品試用、臉部偵測分析與數位科技服務的玩美移動,同樣透過SPAC的方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是「PERF」。
延伸閱讀:Gogoro連線納斯達克遠距敲鐘,陸學森攜員工慶祝赴美上市
延伸閱讀:玩美移動宣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訊連小金雞厲害在哪?
延伸閱讀:用影像辨識抓犯人,「大猩猩科技」計畫透過SPAC登陸那斯達克
事件:疫情走向「共存」,掀起防疫保單理賠之亂
2020年,當全球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確診數少,於是開始有產險業者推出防疫保單,其中台產推出「500元,隔離、確診10萬」的保單最具代表性。到了2021年初,部立桃園醫院發生了群聚感染事件,讓還未經過疫情「洗禮」的台灣民眾心驚驚,大排長龍只為了買到這張「神單」。
最後,台產的這張保單已經賣了403萬張,到了2021年5月,台灣進入三級警戒時期,台產估計倒虧了近一億元,成為第一波「防疫保單之亂」。但是接下來的幾個月,台灣疫情似乎趨穩,防疫保單又再度重出江湖。
到了今(2022)年4月,政府的防疫政策也從「清零」走向「解封、共存」,確診數一夕之間從二位數飆到五位數,讓產險業者大賠特賠,更連帶讓各大金控都交出虧損成績單。根據金管會公布的統計,今年截至12月12日止,廣義防疫險(防疫險+疫苗險)理賠金額近1,887億元,單周新增理賠額更一口氣暴增100.2億元,理賠額和單周新增額都創該統計來新高紀錄,全年的理賠金額更可能會超過2,000億元大關。
延伸閱讀:理賠金比保費收入還多,恐引爆金融危機?一文讀懂防疫保單之亂
事件:鴻海與裕隆攜手,賣到「爆單」的納智捷電動車n7
今年9月,鴻海正式公告首款電動車Model C「n7」即將登場,並透過納智捷(Luxgen)預購,在鴻海和裕隆聯手打造首輛「百萬以內的國產電動車」光環下,加上只要千元購車訂金,火速在社群引發討論熱度。第一波預購就在短短兩天內就突破1.5萬筆,並於10月18日的鴻海科技日時,再開放第二波預購,同樣在兩天內累積8千張訂單。
n7是鴻海跨入電動車產業後的首款產品,透過鴻海集團2020年創立的電動車開放平台MIH聯盟開發,並使用標榜的標準化和規格化方式。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曾表示,「MIH平台能夠幫客戶完成80%的基礎工程,客戶只要專注在20%的差異化。」將大幅縮短車廠開發電動車的時程。
同時,鴻海也希望帶動台灣的汽車供應鏈。3款原型車零組件超過50%由台灣供應商提供,MIH成員參與比重達70%;納智捷n7更是從研發到生產都在台灣。
延伸閱讀:納智捷n7規格亮相,承諾百萬元內入手!如何搶吃電動車5成市占?
延伸閱讀:【圖解】從納智捷n7爆單背後,看懂鴻海電動車大夢
延伸閱讀
嚴陳莉蓮接棒4年,讓n7爆單、MG重返台灣!如何開拓裕隆的能源新版圖?
2022年最大騙局!幣圈金童SBF淪過街老鼠,260億美元身家剩10萬美元
馬斯克帝國向推特擴張,但電動車霸主卻鬆動了!被緊貼車尾燈的感覺如何?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