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

體感溫度有公式,除了濕度、風速,大氣壓力也納入計算

Knowing
發布於 2018年07月23日05:00 • 余宗翰

 (圖片取自pixabay)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氣象播報有時會採用「體感溫度」來告訴大家明天大家對氣溫的感受比較接近幾度。對於這個新名詞,氣象專家李富城曾經頗不以為然,曾在臉書上PO文說北部的體感溫度就像三隻小豬一樣荒謬,並諷刺「發明這溫度的人可以用這題目寫一篇論文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但體感溫度並非虛文,它確實有一套公式可資計算,而且算式十分複雜,計算參數包含溫度、濕度、風速,甚至還包含水氣壓。

人體對氣溫的感知會受到風、濕度的影響,吹電風扇會感到涼爽就是因為風使體表水氣蒸散而帶走熱量,因此感到溫度下降。而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多會降低體表水氣蒸散,這時就會感到比較熱。相對的,如果空氣的濕度低,體表蒸散作用強,就會感到涼爽,應用這個原理,有人在室內開除濕機。除濕機並不能降低室內溫度,但能加強人體體表蒸散作用而使人覺得室溫下降。然而,如果室內溫度高出體溫甚多,除濕機的功效就極為有限,因此除濕機一般仍須與冷氣機一同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氣溫降到一定程度以下,濕度高的環境反而讓人感到特別地冷,所以在冬天,如果遇到陰雨天氣,人體對氣溫的感知必定比溫度計上所顯示的還要冷。也是同樣的原理,在室內開冷氣的同時,開水冷扇增加室內濕度會更涼,但得確保冷氣夠冷,不然氣溫維持在體溫水平,高濕度的室內環境反而讓人感到悶熱。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體感溫度沒有將日照的影響計算進去,而是採計陰影遮蔽下的情況。若採計日照,體感溫度可增加八倍之多。由此可知,對於須在陽光下通勤的上班族來說,體感溫度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而他們離開陽光曝曬的通勤時刻後通常會進入開著冷氣的室內,這時體感溫度仍沒有參考價值。另外,體感溫度也依個人體質而有些微差距,比如有人天生怕冷、有人天生燥熱。

盆地地形,如台灣的台北、中國的重慶都會陷入悶熱天氣,就是因為盆地地形使空氣不易流通,水氣不易發散,濕度高、人們體表蒸散作用降低,體感溫度就會增高;所以,住在台北的人常常會比住在高雄的人感覺天氣更熱。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indian
    何謂「水氣壓」麻煩校稿確實點 誤導民眾
    2018年07月23日23:2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