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大學申請入學歷經資料審查、口試筆試等過程,已經告一段落,不少教授都在社群上發表審查心得,與對新課綱首屆高中生的第一手觀察。教授們普遍認為,這屆學生對於如何訂計畫、寫論說文、小論文等開始有概念,對影音多媒體的興趣也能透過新的審查機制,具體展現,但同時擔憂高中生基礎學力下滑,且原本存在的城鄉差距可能更加劇,都是值得後續觀察與重視的問題。
學生對申請科系更能說出明確動機
台大歷史系副教授許雅惠在申請入學二階完成後就發文表示,參與108課綱首屆入學甄試感受到,今年高中生談起想進歷史系的理由,比過往較有說服力,「他們經過歷史、地理、公民三科『探究與實作』的洗禮,對於如何制訂小計畫、寫論說文(小論文)開始有概念,能有條理說明接觸到的人事物或史料,有的還能檢視成果的不足、提出改進之道,這些都是過去很少見到的。」
許雅惠也發現,網路世代的特點在新的學檔審查機制中開始顯現,幾位對遊戲、電腦多媒體有興趣的學生,利用自主學習或是課外時間,架設網站、錄製影音、製作桌遊等,突破過往以文字為主的書面審查框限,現行的線上審查機制有利於影音資料的呈現,讓更多不同類型的成果能夠被看到。
許雅惠觀察,過去探究與實作的能力多半只在課外的營隊習得,例如各大學辦理的歷史營、社會營、人社營等,名額有限且要另外負擔費用,三年前108課綱上路正式排入高中課程,學生在校便可習得這些能力,不因城鄉而有所差別,即使只是很樸素的史料註釋、踏查、訪談,透過老師引導做有邏輯的討論,也可以啟發學生,留下深刻軌跡。她實地審查今年學檔的感受是,都會區明星高中水準平均,但社區高中也有令人驚艷的表現。
教授憂心學生基礎學科能力較弱
不過,新課綱降低必修課比例,增加彈性與多元選修時數,也有教授憂心學生的基礎學科能力弱化。台大化學系副教授徐丞志就說,今年大學申請入學第二階考試結束口試後,口試委員多認為,「考生答非所問、重要觀念混淆的情況比往年嚴重許多」,因為108課綱自然科刪去了很多重要的章節,且學生只準備學測要考的高一基礎部分,將對大學端日後的教學造成衝擊,接下來的課恐怕「會很難教」。
此外,首屆高三生交出的學檔還有「相似度太高」的問題。台科大化學工程系副教授 何明樺指出,審查資料最痛苦的是,看到有學生交出幾乎一模一樣的專題報告、實驗討論、自傳、讀書計畫等,只靠「一份資料走天下」看不出學生在過程中投入的心血,也沒有辨識度,浪費學生與審查教授的時間。
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褚瑞基也發文批評,審查時看到「自主學習」這個項目,不少學生的說明順序、觀點都類似,懷疑補習班提供口試SOP範本,幾乎成了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模樣。
城鄉學生書審資料量相近10倍
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林志芸則感慨,因為認真審查學生的資料,一份至少花40、50分鐘,更明顯看出城鄉差距,例如,所有審查資料最多的高達280頁(不算 QRcode 或網站連結),最少的只有29頁,背景是位南部鄉下的新住民第二代孩子,看完「深深為此制度感到難過,現行讓高中、大學端累翻天所做出來的成果,不應過於優惠環境優勢的孩子才對。」
108課綱首屆學生已經走完三年歷程,但教授們發現,很多高中職老師、家長仍未搞清楚大學審查的重點項目為何,很多學校仍以「上傳件數」當 KPI、不少家長仍花大錢搶營隊名額、一堆學生仍在擔心高一到高三轉換領域的問題。主動發文的教授們強調,審查端重視質重於量,重點不在參加多少營隊或擔任幹部,而是學生在高中學到、看到了什麼,申請與甄選不是要找出幼兒期就立定志向的天才,而是看學生是否呈現科系要求的特質與潛力。
何明樺建議,教育部明年起可考慮將系統有些限制鬆綁,像是多元表現既然不需老師認證,上傳時段或許不用限制在每學期末的短短一段時間中;高一高二的專題探索報告,或許能在「保留編輯紀錄」的狀態下,讓學生之後仍有改進的機會;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項目,可以不做太細的分類、只做大範圍的區隔,讓學生在準備上增加更多的彈性與自主性。
(責任編輯:莊蕙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