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用自己的方式靠近海——澎湖女孩洪瑀蓁,踩著草鞋回到家鄉

非常木蘭
發布於 2024年01月23日08:06 • 文字:陳孟樺 • 編輯:楊雅涵

島編有潮事,一個由澎湖女孩洪瑀蓁創立的品牌。這個「潮」字,除了是大家容易聯想到的潮流、時尚,更是現今罕為人知的「潮間帶文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草鞋,大家很容易從字面上去理解,覺得只是用草編的鞋子,但不曉得它的用途。我希望帶起一個潮流,讓大家知道草鞋曾經是住在海邊的人穿去潮間帶的工作鞋,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和我們聊草鞋,洪瑀蓁張著發亮的雙眼。

事實上,草鞋在現代並未完全消失,只是大眾的認知經歷了不小的變奏,許多人直覺地認為草鞋僅與喪葬文化有關。「澎湖80歲以上的老人家,可能自己有穿過,或是看他們的爸爸媽媽穿過,那時塑膠還沒有那麼流行。但70歲以下的老人記憶就會模糊了,他們那時已經有膠鞋,甚至到我父母這輩時,草鞋就只被與葬禮連結、是不吉利的東西。」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身為澎湖人,洪瑀蓁的外公是跑遠洋漁業的,爺爺則是抓魚苗的。生活在擁有90座大小島的澎湖,明明體內應該擁有與海息息相關的基因,她從小卻與海脫節、只被鼓勵好好讀書到台灣本島發展;心有不甘,她踏上回頭尋根的旅途,盼能找回屬於海的記憶、屬於澎湖的驕傲。

在一切來不及之前,做點什麼

大三那年,因緣際會修習設計系的課之後,洪瑀蓁轉讀創意生活設計研究所,原先順服的「去台灣」好像被重新編排了序列——大三到碩三不過5年,她剪掉「去台灣的嚮往」、加入「回澎湖追尋家鄉記憶」。沒來由的,大抵只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想起澎湖在冬至一定要捏雞母狗仔、做菜繭,在這裡卻不行。

離家愈遠,她愈想做點什麼。

研究所時,洪瑀蓁參與花宅聚落活化經營計畫,跟著教授到望安鄉做田野調查,遇見澎湖當地人稱「花宅馬蓋先」的葉成仁阿公。他今年高齡89歲,凡事都喜歡動手自製,草鞋也不例外。洪瑀蓁聽著阿公的口述歷史時,角落的草鞋床抓住她的目光;好奇心驅使下,便請葉成仁重展草鞋編織技藝,這也是洪瑀蓁第一次知道澎湖有草鞋。

離開望安後,草鞋成了她心上的一根刺,不斷提醒著她行動、連結自己迫切想追尋的澎湖記憶。「我很怕,會不會因為要等到我畢業、內心有一些變質;而且葉阿公已經80幾歲。」深怕來不及,她開始寫計畫;做著做著發現自己像匹脫韁野馬,很難回到好好寫論文的狀態,索性休學,2018年正式成立「島編有潮事」。

創業至今,關於草鞋的知識,仍讓她有永遠學不完的體會。她不希望被看到的只有草鞋這個物件本身,更希望大家理解草鞋背後承載的文化。因此,她回頭仔細梳理文史資料。如今累積資料之豐富,只要有人提出好奇,她隨時能開啟上課模式。

比方我們問到草鞋的地域性差異,她直接打開簡報和我們說明:澎湖因為沒有生產稻草,都是撿廢棄稻草繩來編織,草鞋比較厚,不像容易取得稻桿的彰化那般輕薄……

5年了,聊起草鞋,她仍有如初的熱情,滔滔不絕。

用力過猛後的收斂:再遠大的夢想都要落地

這些年她以澎湖年輕一輩的身份,參與各種計畫與市集、開設體驗課程、推動台日草鞋文化交流,甚至在自行參訪各地織床後,設計改良了一款更容易上手的織床。她多管齊下,如編織草鞋一般悉心交織創意與傳統,額上流過的汗、手上長過的繭不會少。

即使再累,也要走下去的動力是什麼?洪瑀蓁回憶起穿著第一雙自編草鞋走到聚落時,阿公阿嬤眼神裡閃耀的光芒——怎麼會有年輕人穿著我們以前的鞋子?那次經驗讓她深受感動,也很不甘心,想讓更多年輕人認識草鞋、甚至能成為潮流。

許了很大的心願,但要落地執行並不容易。「當初其實有一個很遠大、很遠大的夢想,我想要把草鞋做成可以穿在陸地上的涼鞋。」草鞋原先是早期澎湖人到潮間帶工作時的配備;洪瑀蓁為了推廣,嘗試用麻繩和鞋墊製成涼鞋,但發現太耗心力,也不適合台灣的潮濕環境。

草鞋編織的體驗課堂中,她也曾反思,「花6小時編一雙草鞋真的很辛苦,學員很可能失去耐心,之後想起來也可能不是好的回憶。」有時到依山而生的城市教學,她更強烈感受到學生們無法共鳴草鞋記憶。

洪瑀蓁不斷地在島嶼間往返,在挫折與成就間打轉。一個人,用心靈扛著夢想,用身體扛著大包小包的道具,最後她卻體悟:「回想才發現,我太用力傳遞這個文化了。」說得平靜,但這是她5年間獨自在台澎各地講課後得來的昇華。原來,不是用力,對方就得接受。

在現實中找回初心

而這畢竟還是創業。原先她搬遷到望安成立工作室,是為了就近向地方長輩請教文化知識、環境也較清幽。但清幽的營運面說法則是——觀光客好少。「因為這裡是離島中的離島,更受限於船班。」於是,去年她選擇在湖東村開新據點,希望容納更多觀光客及一般旅遊業者,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平衡。

分析創業現況,洪瑀蓁瞇著眼說,由於工作變動性高,收入依著澎湖的淡旺季上下浮動,現在他們仍無法完全脫離政府補助案,避免過度依賴,她試圖自力開源,例如開發草鞋周邊商品。

緩下腳步,她重新確立自己一開始放下學位、回到澎湖的初心,不就是想做文化傳遞嗎?她說了好幾次,「我是草鞋的倡議者。」只要是正向的事情、能達成倡議,什麼方式都值得一試——在這樣的初心重整後,草鞋編織明信片誕生了。

過去的編織體驗,只有學校孩子或社區老人家參與,推出明信片後,她開始和旅遊業者合作,到課人數倍增。新設計讓編織者能寄出明信片,收到的人也順帶了解草鞋文化,這個突破性的想法,讓她獲得2023年金點設計獎標章。

洪瑀蓁也希望藉此反轉草鞋「不吉利」的印象,她總是在課程中告訴大家:草鞋是步步平安,只要靜下心來編織,祝福的意念也能投射在卡片中,送到收件人的手裡。

靠近了海之後,去靠近植物

現在,有更靠近海了嗎?

洪瑀蓁笑得可愛,答案有點翻轉:「有,但發現自己好像對植物也有興趣。」原來,這一路上,她為了找到更適合草鞋的材料,踏遍澎湖、摸了好多植物。她親近海了,也同時發現了新的熱情。她羨慕台灣山區部落能有豐厚的民俗植物知識,但澎湖卻相對少;她想做,於是在去年成立了「樸植作工作室」,推廣大自然植物手作。

她對待草鞋的那份執著,也延續到植物這個題目上。她曾在臉書上寫道:「我是個很追求『為什麼』的人⋯⋯植物的科別、分子,到分子在生理上為什麼『有效』,例如為什麼可以消炎?」相信過不了多久,她能夠隨時分享起植物經,如同當初研究草鞋、聊起草鞋那樣。

洪瑀蓁說,雖然還沒能讓草鞋流行到變成涼鞋,有些小沮喪,卻一點也不後悔草鞋帶她走成目前的模樣。每當遇到挫折時,想起自己開發的明信片,就忽然又有滿滿的能量。

眼前這位堅毅的澎湖女孩又再說了一次,「我是草鞋的倡議者啊。」無論走向哪裡,她始終呵護著初衷。這句話再說幾百遍,想必她也不會厭膩。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