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經濟市場衰退、企業過度招募等因素,2022年開始的科技圈裁員潮、倒閉潮至今仍在持續,甚至吹向了新創圈。
今(2023)年初Google、Amazon、Meta等多個知名科技巨頭宣布大規模裁員,也有像WeWork和電動滑板車Bird等被視為明日新興的創新企業申請破產。根據Layoffs.fyi網站統計,截至12月26日有1,178間企業宣布裁員,共計超過26萬名員工遭資遣。
面對裁員潮襲來,站在暴風圈中心的新創又該如何將危機化為轉機,不受市場變化影響並維持企業地位?
裁員潮後,新創圈接踵而來的3種結果:縮小企業規模、接受企業併購及退出市場
伴隨裁員數量增加,新創往往面臨三種下場:關閉特定區域業務減少企業損失、被大型企業併購而退場及直接退出市場。
近期就有不少新創受市場變化影響而裁員、倒閉,甚至是低價賣出,包含12月16日剛宣布縮減部分業務的電動滑板車新創Superpedestrian及知名新創獨角獸Loom及Olive。
受市場不穩定影響,曾收到1.25億美元投資的電動滑板車新創Superpedestrian宣布關閉部分業務
電動滑板車新創Superpedestrian於2013年創立,除了提供電動滑板車租借服務外,Superpedestrian因研發出可在滑板車因地面磨擦等因素造成車輛損害前,先行偵測出可能使車輛故障的原因,並透過監控多達百個可能出現問題的零件,收集數據後進行設計改良以減少事故發生。
但就如同大部分的電動滑板車新創,Superpedestrian因市場不穩定而經歷一連串的裁員及股票下跌。根據《TechCrunch》報導,Superpedestrian在C輪股權及債務融資中籌集1.25億美元(約新台幣38億元)的短短半年後,團隊宣布裁員35名員工,佔整體規模近一成。
甚至在融資消息發布的18個月後,Superpedestrian團隊亦在近期宣布關閉美國業務,並在尋找出售歐洲業務的機會。
視訊軟體熱潮過,新創Loom以9.75億美元價格被專案軟體企業Atlanssian收購
乘上遠端視訊軟體熱潮,2015年成立的視訊新創Loom自創立以來籌募超過2億美元(約新台幣61億元)的資金。Loom團隊在2019年完成的B輪融資中,收到來自新創Figma執行長Dylan Field、Instagram共同創辦人Kevin Systrom等知名投資人,及紅杉資本Sequoia和凱鵬華盈KPCB等創投公司的支持。
然而Loom團隊透過免費帳號服務擴展市場範圍的方式,卻在未吸引到足以抵銷高額成本的付費用戶情況下,估值曾超過15.3億美元(約新台幣473億元)的獨角獸新創Loom宣布解雇34名員工。
裁員消息的公布似乎是新創Loom日後的警訊,曾吸引許多知名企業合作的Loom團隊也不敵市場低迷,於今(2023)年10月宣布將被澳洲專案管理公司Atlassian以9.75億美元(約新台幣300億元)的價格併購。
從估值40億美元走向出售核心業務,醫療AI獨角獸Olive宣布退出市場
儘管AI領域新創在近期募資圈成為注目焦點,裁員潮卻也不敵市場變化的影響燒進科技圈。
知名健康AI新創Olive主打透過AI技術的引進,自動化處理各個醫療部門的任務分配,因可有效提高團隊作業效率,於2012年創立後有超過600間醫院與其合作,企業估值一度超過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兆)。
然而隨著市場對數位醫療新創的興趣減少,新創Olive執行長Sean Lane宣布,團隊在收到投資的一年後將解雇共計650名員工,並將分批出售團隊的核心產品,逐漸關閉剩餘業務、退出市場。
面對新創裁員潮,新創團隊應從注重團隊成長思維轉為「效率優先」
2023年新創裁員潮的發生,不外乎與國際供應鏈縮減、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等原因相關,再加上許多新創在疫情期間收到融資時,往往會擴大團隊規模,卻未考慮到日後市場低迷該如何應對的長期計畫,促使近期新創公司裁員潮趨勢的發生。
面對持續進行的募資寒冬中,新創企業不斷進行團隊重組,試圖在節省成本及維持營運間取得最大平衡。
Menlo Ventures合夥人Matt Murphy接受《Insider》採訪時表示,裁員潮的出現其實擁有固定週期,企業會透過員工的縮減來調整市場規模,但當企業發現放慢招募速度無法補足市場縮減的速度時,便會開始考慮裁員。
另一方面人才顧問公司Longhouse Consulting共同創辦人Anshuman Das則分享,面臨市場快速變化會促使處於成長階段的新創專注於團隊獲利能力,並開始從根本改變人員招募的策略,透過把團隊長期規劃一同納入招募規劃之中,將可有效減少團隊日後因市場變化而縮減團隊規模。
儘管裁員數字看似龐大,卻也未必意識著新創圈就業前景一片黯淡。過去大規模裁員有機會引發創業熱潮,如經濟衰退期催生了如Uber、Airbnb等知名新創的誕生。
根據媒體《dot.LA》的報導,知名新創加速器Y Combinator在年初報告中表示,2023年初創團隊申請量比去年同期多了五倍,新創公司的誕生將伴隨著更多的工作機會,希望能藉此改變現行市場的風氣,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市場。
資料來源:《Insider》、《Coverager》、《Healthcare Dive》、《TechCrunch》、《LinkedIn》
延伸閱讀
Google、臉書大裁員,新創也要嗎?在美台灣創業家:這是公司健檢體質的最好時機
Google年後大砍1.2萬人!告別「心理安全感」典範地位,倖存員工的心怎麼留?
微軟宣布實施「休假無上限」!高盛、Netflix的例子:這招反而造福了雇主
寒冬淘汰弱者,存活者會更強大!年末圖解大整理:全球經濟衰退市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