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豐興鋼鐵董事長林大鈞、iKala執行長程世嘉的「反應領導力」

哈佛商業評論
發布於 01月05日10:14 • 張彥文

你永遠無法預測,明天跟意外哪一個會先來。有些徵兆潛伏已久,但我們渾然不覺,有些看似重大危機,實則無須過分關切。領導人如何因應?本文邀請請豐興鋼鐵董事長林大鈞及iKala愛卡拉執行長程世嘉分享他們的經驗。

本期焦點企畫〈建構三大領導心態〉指出,領導人應具備:心流領導力、反應領導力,與即時領導力。其中〈反應領導力〉(Leaders Must React)一文的作者,是哈佛商學院前院長、現任教授尼汀.諾瑞亞(Nitin Nohria),他指出,企業執行長有很大比例的工作時間在應付內外部「進行中的事件」。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諾瑞亞指出,進行中的事件按照當時發生的狀態及後續影響,可區分為:正常噪音、號角聲響、悄聲警告、海妖之歌等4類。細究這4類聲音及其應對之道,對領導人是極重要的課題。

本期《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邀請了2位台灣企業領導人:豐興鋼鐵董事長林大鈞及iKala愛卡拉執行長程世嘉閱讀這篇文章,並分享他們的心得及實戰經驗。

林大鈞〉數據分析+多聽多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林大鈞認為,領導者若想分辨這4種聲音,首先要確認自己已經聽到所有的聲音。豐興鋼鐵自1969年創辦人林文貴成立以來,到林大鈞已是第三代,始終奉行「走動式」管理,以及透明開放的溝通模式,目的就是要公司內部所有的意見能夠充分交流。

因為這種長期塑造的溝通文化,林大鈞在走訪各個廠區時,同仁有任何意見,都會隨時跟他報告;更難能可貴的是,同仁還能直接打到董事長辦公室反應意見,林大鈞也會親自接聽。

當所有聲音都傳到董事長耳中後,要怎麼區分它應該是最輕微的「正常噪音」,還是影響長久深遠的「號角聲響」呢?林大鈞通常採取2種做法,首先是客觀性的數據分析。

舉例來說,2023年由於豐興主力產品特殊鋼景氣不佳,公司內部對於產品的調整,出現兩派看法。

一派主張特殊鋼的下滑只是「正常噪音」,市場本來就有起伏,公司應該還是堅持走高品質的特殊鋼;另一派則認為比較像是「悄聲警告」,現在看起來像是小事,但長期會是重大衝擊。

林大鈞如何分辨呢?他蒐集客觀的數據,重新考量原有目標和政策,並檢視這些政策是否適應當前狀況;同時計算2派主張各自的製造成本與效益,以及競爭對手的營收狀況,包括許多未公開的資訊。

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在目前市場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公司應該減少特殊鋼的生產,增加鋼筋這類一般性鋼材的生產。即使這意味著要進入鋼筋這種門檻較低的「紅海市場」,對長期的發展仍是比較有利的。

林大鈞辨別聲音的第2種做法,則是走動式管理的延伸:多聽、多問。近期有一名同仁向他反映,部門發生問題時,常只有基層同仁受到懲處,主管卻不需負責。

林大鈞並沒有立刻處理這項投訴,而是先去詢問相關人等,甚至包括那個部門已經退休的前任主管。後來才發現,這個部門的主管由於求好心切,平常對同仁比較嚴厲,之前的上下關係就已經十分緊張,此次投訴案遠因其實是雙方積怨已久。

「這件事情若只把它當做『正常噪音』,後面可能會衍生出整個部門的集體信任問題,」林大鈞認為,這個訊息比較像是「悄聲警告」,看起來像是小事,但必須防微杜漸。

為此,林大鈞決定利用輪調來評估該部門主管的表現。通過輪調可以讓不同的部屬來評斷這位主管,也可以觀察對這位主管有意見的同仁,在其他主管帶領下的反應。這樣才能夠更客觀地判斷問題的癥結。

程世嘉〉謹慎落實專案管理

iKala愛卡拉執行長程世嘉表示,〈反應領導力〉中提到的4種聲音,讓他回頭檢視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時刻,有很多相符之處;尤其是公司迄今的兩次大轉型,在他看來都是「號角聲響」。

2012年成立的愛卡拉,一開始是投入線上影音和直播等新媒體,後來發現這個商業模式行不通,在2015年第一次大轉型,從消費者市場轉為雲端運算和大數據分析相關的B2B解決方案。2018年,基於雲端市場競爭加劇,而企業對於AI在行銷和客戶分析上的應用需求大增,進入第二次重大轉型,成立AI精準行銷部門。

這段公司成長和轉型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新興技術,包括區塊鏈、比特幣、AR/VR等,但程世嘉認為它們都像是「海妖之歌」,聽起來雖然動人心魄,仔細評估過後會發現,這些技術與愛卡拉當下的核心能力有一段距離,未必適合作為轉型方向;況且它們的商業成熟度也有待觀察,所以程世嘉選擇不作為,持續觀望。

程世嘉做決策的關鍵,是評估外部事件與公司核心業務的相關性、急迫性和技術差異。

對新創公司來說,推動任何一次的重大轉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成本,所以必須慎思明辨,絕對不能輕信外界的哄抬炒作,便隨波逐流。

「我是一個有嚴重資訊焦慮的人,任何課題都會深入研究,」程世嘉說,每當出現一個受到廣泛注目的趨勢或技術時,他會先大量閱讀相關的分析報告及媒體報導,了解技術內涵、應用實例,再納入這項技術發展的時間軸,做出綜合的評斷。

他覺得,許多技術從萌芽到成熟,可能需要10年以上,千萬不能在市場尚未成熟之際就投入大量的資源。

「號角聲響」及「海妖之歌」是程世嘉認為對公司影響比較大的兩種聲音,至於「正常噪音」及「悄聲警告」則是公司日常,相對影響較小,但同樣不可輕忽。

曾經有一個雲端的案子,金額只有幾十萬,大家都覺得可以輕鬆結案,沒有花太多的心力關注。沒想到執行的過程中,客戶不斷變更專案的內容,甚至還對成果提出許多質疑和挑戰,本來預計3個月結案,但拖了9個月都無法驗收。

更嚴重的是,這個案子打擊了團隊的士氣,並讓客戶滿意度下滑,事後花了很大的力氣彌補。一開始被輕忽的「小事」,卻像雪球般愈滾愈大,成為愛卡拉在專案管理上的一次重大教訓。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程世嘉後續便在公司內部建立一套新的專案管理機制,名為「BANT」。

「BANT」代表Budget(預算)、Authority(決策者)、Need(需求)和Timeline(時間軸)4項重要元素。

專案推動首先要確定客戶「預算」,由預算來評估專案的規模和資源分配,以便制定適當的專案內容,讓雙方設定合理的成果期望。

「決策者」則是指客戶方到底是誰說了算?專案管理時常見到客戶的聯絡窗口沒有足夠權限,需要等待上級批准,導致過程延宕;若在層層核示的過程中被推翻,又要重新評估和調整,所以必須盡量找出關鍵的決策者。

至於「需求」和「時間軸」更為關鍵。客戶經常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必須盡早與客戶深入溝通,了解相關的業務目標及痛點,建立即時的回饋機制,以便隨時調整計畫進度和內容。

「時間軸」則是明確地訂出各階段的目標設定、進度規畫,以至於付款驗收等條件。除了讓大家按表操課外,也希望確保雙方不會因為追求完美,不斷地鑽牛角尖,以至無止境地拖延。

尼汀.諾瑞亞指出,企業領導人必須具備「分寸感」,經由判斷事情的輕重,做出適當決策。試著感知和評估聽到的聲音,並及時回應,才能帶領企業穩健前行。

加入哈佛商業評論LINE好友,隨時接收管理新知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