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Threads推2大新功能!可以儲存多個草稿、洞察用戶數據了

數位時代
更新於 08月16日03:02 • 發布於 08月16日02:56

Threads發音像「脆」,因此網路也稱脆、翠,是社群新寵兒。Threads產品副總裁艾蜜莉更表示,印度、日本和台灣,是在Threads活躍度全球前三的國家。

Threads也陸續更新許多有趣的新玩法,《數位時代》以下整理Threads完整教學: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Threads可以看用戶數據了!還有哪些新功能?

新功能1:數據洞察報告

Meta為Threads推出了全新的數據洞察頁面,該頁面提供詳細的粉絲數量統計、互動數據及內容觀看次數等關鍵指標,幫助用戶更好了解其內容的表現。目前該功能正逐步開放中。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Threads全新數據洞察報告

新功能2:儲存多個草稿

目前Threads僅允許儲存一個草稿,用戶只能選擇將草稿發文或以其他貼文取代。此次更新Threads允許用戶保存多達 100 個草稿,讓用戶能夠更靈活地管理多種內容,特別適合如行銷團隊或社群小編們,確保每個內容及創意都能得到妥善保存並在合適的時機發出。該功能正逐步開放中。

預計推出的排程功能

Meta也計畫測試Threads的排程功能,若功能上線,以後小編們就不用再壓線發文了。

Threads除了發文,還能怎麼玩?

「隱藏字詞」管理敏感關鍵字

有時總是有不想看到的主題,或者想躲避會影響心情的特殊字詞,Threads 讓大家「客製化」自己的敏感關鍵字,將不想看到的詞彙隱藏起來!「隱藏字詞」適用於串文下的回覆、動態消息、搜尋、個人檔案等,這項設定也會同步套用至 Instagram 收到的留言。

「隱藏字詞」管理敏感關鍵字

如何使用隱藏字詞:

  • 點擊個人檔案頁面右上方的
  • 點擊隱私設定
  • 點擊 隱藏字詞,再選擇管理自訂字詞
  • 新增想要隱藏的字詞、短語或表情符號

決定誰能引用自己的串文,過濾社群上的互動對象!

在大家暢所欲言的 Threads 上,有些話題只想與熟悉的朋友分享,不想被陌生人借題發揮或亂入討論,這時就能管理「引用串文」的開放對象——在每篇串文中,選擇僅開放給追蹤名單上的人引用,或完全關閉引用功能,主動篩選與誰在社群上互動。

Threads管理「引用串文」的開放對象。

IG將推薦Threads內容、可直接私訊IG

Meta持續推出新功能嘗試提高用戶的參與度,最新正在測試的功能包括:在你的IG上推薦Threads內容,以及Threads新增「傳訊息到IG」的設置,意思就是能直接私訊IG小盒子。

只不過,先前Threads推出網頁版試圖留住用戶,但根據分析公司Similarweb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此項服務並沒有帶來更多用戶。

另外,祖克柏先前主打著Threads是「更友善的地方」,這點似乎也未能如他所願。研究機構Media Matters指出,Threads上已經開始散布了假訊息,涉及有關2020年美國大選、Coivd-19與疫苗等等,甚至出現歧視特定總族、性別、性向的言論。他們認為,Threads 沒有實施事實核查機制,顯示Meta 似乎對於仇恨言論不再像其他平台一樣嚴加審查,因此難以避免假訊息。

另外社群平台上常見的#hasgtag(主題標籤功能)功能,Threads也出現了,會把想要加入的主題字詞變成藍色。

Threads起源|「脆」是什麼?

Instagram在2023年7月推出了名為「Threads」的純文字App,當時掀起廣大熱潮,不過也在短時間內退燒,但到了2024年初,在台灣因為總統大選、知名飲料店社群操作等等話題,再加上先前Threads結合母公司的優勢,將內容推播到Instagram與Facebook等平台,讓它有再度翻紅的跡象。

先前Threads的中文名稱多被翻譯成「串串」,但近期網友開始用「翠」、「脆」或「脆的」等新的名稱,不過還沒有一個通用的說法。

在選戰過後,多名政治人物開通了Threads帳號,成為跟網友直接互動的新方式。其中民進黨立委鄭運鵬在競選期間,因兒子「德德」的帥照引發廣大討論,在開通Threads帳號後,他頻發「廢文」與網友互動,更以「鄭運鵬兒子的爸爸」自稱,粉絲數暴增。另外,剛剛當選的新任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等人也紛紛開通帳號。

除了政治人物之外,近期知名飲料店「八曜和茶」也是Threads的熱門話題,網友間流傳「都市傳說」,只要發文中有提到八曜和茶,小編都會出現回覆,在社群上的「海巡」功力之強引發討論,帳號甚至一度因為留言過多被平台禁言。

Threads教學|如何連結Instagram帳號並開始使用?

步驟一:下載Threads、登入Instagram帳號

首先下載Threads,點開App,會要求與現有的Instagram(IG)帳號進行連動。有網友實測,在IG的搜尋頁面輸入「threads」,就會自動跳轉到下載Threads的頁面,但並非每位用戶都能成功。

步驟二:編輯Threads的個人資訊

可以選擇直接匯入Instagram帳號的個人資訊,包含簡介、頭貼與連結等等。如果原本的帳號有Meta驗證(藍勾勾)的話,也會一併在Threads上顯示。同時也像IG一樣可以選擇個人檔案的公開與否。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個人資訊綁定Instagram,不能在Threads上修改的做法,不是很方便。

步驟三:開啟Threads與Instagram之間的深度連動

系統也會詢問是否要追蹤原本在IG上的好友,如果沒空一一檢視也可以選擇一鍵「全部追蹤」。用戶在IG上封鎖的帳號,在Threads系統中也會自動同步封鎖名單。官方指出,Threads也可以限制特定對象無法提及與回覆自己的貼文,並透過加入關鍵字,過濾或隱藏版面上的留言,亦可透過點擊帳號右上角的三點功能選單來取消追蹤、封鎖、限制或檢舉他人。

此外,Threads的「用戶名稱」也綁定IG,無法在上面更改。

步驟四:開始使用!盤點Threads的6大特色

在編輯好個人資訊,以及開始追蹤好友後,就可以開始使用Threads了!以下盤點Threads的6大特色:

  • 每篇貼文最長上限為 500 字,但內容無法修改,也就是說打錯字的話,只能刪除重新發一遍。
  • 貼文中可加入圖片,最多10張(gif圖也可以放)
  • 最長可以放 5 分鐘的影片,也可分享連結
  • 雖然號稱是與推特打對盤的社群平台,但並不允許色情內容的出現。
  • 平台整體以白色調為主,可以對追蹤者的串文點愛心、留言、轉發、引用,平台也會顯示推薦用戶的串文。
  • 可以直接選擇貼文作為Instagram的限時動態或貼文,甚至也提供分享到推特的選項。

Threads風靡社群,但其實沒這麼好用?

Threads上架後,短短不到一天之內就吸引3000萬的註冊量,雖然功能與推特相似,但關鍵的「基礎建設」似乎還沒到位,要有順暢的體驗仍有限制。

限制一:無法私訊

如果在Threads上想與關注的「串友」互動,可能只能用留言或轉推了。目前Threads本身沒有沒有私訊(小盒子)功能,但Meta已經開放用戶,可以私訊到Instagram帳號。

每一個用戶都會有你是第幾位加入的名次,祖克柏是第一位Threads的使用者

限制二:無法修改貼文

在Threads打字,可要注意「應該」「因該」別打錯字了!如果打錯,Threads目前還沒有修改功能,只能刪除重發。

Threads「上線即巔峰」,5天內用戶破1億人。

Threads挾綁定Instagram用戶的方式,讓Threads甫一上架用戶數就飆漲,5天內突破破1億。就連Meta創辦人祖克柏也對「Threads速度」感到訝異,「我們甚至還沒展開促銷活動,不敢相信才過了5天。」

外媒《Search Engine Journal》並將Threads與ChatGPT、TikTok、Instagram達到1億用戶數所花的天數比較:

・ Instagram:2年半
・ TikTok:9個月
・ ChatGPT:2個月
・ Threads:5天

Threads即將加入ActivityPub協議,這是什麼?

Meta在官方新聞稿中指出,正計劃未來讓Threads支援由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所建立的開放社群網路傳輸協定 ActivityPub, 實現社群平台的新型態連結,彼此聯動,不會因為換平台就必須重新經營一個平台 。其他如Tumblr、Medium、WordPress與Flickr 等平台也表示正計劃支援ActivityPub協議。

Instagram負責人莫瑟里(Adam Mosseri)表示,「有一天你可能會離開Threads或者被從平台上移除。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你應該能夠將你的觀眾帶到另一個伺服器,而開放性可以實現這一點」。開放式的好處意味著新功能可以容易的加入其他開放的社群網絡,進而加快創新的步伐,但《TechCrunch》也指出,這也導致Threads未來可能要與Mastodon的其他客戶競爭。

延伸閱讀:Z世代超瘋Threads!行銷新戰場開啟,3大秘訣解鎖最夯社群「流量密碼」

Threads更多用法,數位時代IG一次看!

資料來源:InstagramTechCrunchThe New York TimesCNBC

責任編輯:錢玉紘

延伸閱讀

Instagram箭指推特將推「文字版app」!馬斯克的夢想,Meta先完成了?
推特賣給馬斯克後,創辦人多西為何一下愛、一下恨?Bluesky會取代推特嗎?
Threads上線滿1年!月活躍用戶數破1.75億,何時開放廣告?降低用戶負面情緒為何關鍵?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