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馬馬來裔的留臺人數逐年增加。他們選擇留臺的動機,包括學習中文或機構合作等等。由於文化衝擊、種族歧視等狀況發生,使少數馬來裔的在臺生活至今仍面對不少困難,例如需在異鄉尋找同胞的相伴。但整體而言,馬來裔的留臺體驗以正面回饋居多,其中最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臺灣目前正塑造的穆斯林友善環境。
據教育部統計處的數據顯示,大馬留臺生人數在 2020 年高達 13,964。不過單從數據上來看,其實難以分辨當中的種族比例,即使近年來留臺馬來裔的人數逐年增加,不過外界似乎仍以為大馬留臺生皆是華裔。
同樣從數據上可見,該年的「大專附設華語文中心學生」人數為 110 人,而一般會到國外學中文的大馬國籍學生多是非華裔。居臺大馬媒體工作者杜晉軒分享,大馬駐臺代表處官員透過本身為穆斯林的身分,每週五到清真寺祈禱,因此常接觸來自各國的穆斯林。在杜晉軒與該官員的了解之下,得知在臺馬來裔的人數也許並不到 100 人。
留臺原因多元
為了更進一步認識留臺馬來裔的生活樣貌,《大馬青年》與 3 名來自大馬的馬來裔——李亞娜(Liyana)、安迪卡(Atikah)和莫索迪(Musoddiq),一起探究他們作為少數族群,在臺所面臨的適應與經歷。
他們 3 人分別居住在基隆、臺北以及新竹,在臺生活已有兩年以上,各自的來臺動機與管道並不相同。
李亞娜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過去在大馬參與相關 NGO 組織時,曾前往臺灣參加研討會,藉此牽起了她與臺灣的緣分。後來她申請上「教育部臺灣獎學金」(MOE Taiwan Scholarship),前往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修讀博士學位。
莫索迪與李亞娜雖同樣是博士生身份,不同的是,他是透過「雙聯博士學位計畫」管道來臺。莫索迪原已在大馬就讀兩年的博士班,第三年因臺馬兩地的學校合作,讓他有機會前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就讀。
莫索迪表示,他是當時第一位參與該計畫的學生,因此無前人請教,只能靠網絡資訊認識臺灣這個新環境。
安迪卡則是在父母鼓勵繼續學中文的情況下來臺。從小就讀國民型華文小學和華文獨立中學的她,來到中國文化大學就讀。安迪卡表示,父母認為學習中文是目前的全球趨勢。
他們 3 人剛抵達臺灣時互不認識,大馬人的共同身份最終讓他們在異鄉相識。這個相逢的機會,是源自一個人的聯繫所促成的。
獨自身處異鄉,盼與在臺大馬人連結
莫索迪本身熱愛結交朋友,來臺後積極參與聯誼活動。將近 3 年的校園生活,莫索迪多數時候在印尼同學會及穆斯林學生社團中度過,並透過其社團的人脈認識了其他大學的同鄉馬來裔,當中包含李亞娜及安迪卡。
此後,莫索迪於通訊軟體開設了在臺大馬人聊天室,李亞娜與安迪卡藉此互相認識,該群組目前約有 16 名成員,友人也笑稱為「非正式的大馬同學會」。對於此聊天室的創立,莫索迪強調只要是大馬人皆可加入,並無限制任何種族身份。
獨自前往臺灣的莫索迪,很珍惜在國外遇到的同鄉,這促使他成為推動在臺馬來裔相聚的角色,讓彼此有了瞭解自己、交流情感的同伴。在面對臺灣的文化衝擊時,也有可以傾訴的對象,不再容易感到孤獨。
臺灣對穆斯林普遍友善?
人在他國,適應當地文化是無可避免的。而莫索迪、安迪卡和李亞娜 3 人在適應過程中,有著截然不同的經驗。即使莫索迪和安迪卡在留臺之前未曾到過臺灣,仍相當滿意臺灣各方面對穆斯林的包容,「文化衝擊比我想像得少。」
來臺前,莫索迪曾以「Muslim in Taiwan」(穆斯林在臺灣)為關鍵字,在網路上搜尋了不少資訊。這些大部分由印尼留臺生留下的資訊,幫助莫索迪彌補對臺灣的想像,使他在赴臺後幾乎沒有文化衝擊的障礙。而當時剛滿19 歲的安迪卡,實際上對未知的臺灣感到緊張又害怕,但在抵臺後發現自己多慮了,臺北的清真餐廳比她想像的還要多,超市也主動標示清真食品。
而兩人也表示,從未在臺灣遭遇種族歧視,身邊友人都非常友善。目前已返馬的安迪卡,從大學時期便為臺灣公司處理在臺穆斯林的相關事務,內部員工對穆斯林文化的瞭解及尊重,使她倍感融洽。
從「全球穆斯林旅遊指數」中看臺灣
根據萬事達卡(MasterCard)與新月評等(CrescentRating)所發表的 2021 年全球穆斯林旅遊指數(GMTI)中,臺灣在「非伊斯蘭合作組織旅遊目的地」(non-OIC destinations)的項目取得了世界銀牌嘉獎。
在評分細項中,「社會安全」與「信仰自由」分別獲得滿分和99 分;尤其「穆斯林旅客友善服務」項目中,祈禱室項目相較往年增加了 26 分、友善旅宿得分 63 分,已相當接近伊斯蘭合作組織國家的得分數。
面對這份喜訊,莫索迪與安迪卡表示臺灣應得到這份榮譽。不過李亞娜並不完全認同,因為在留臺期間,她自己遭遇了不少種族歧視的經歷。
文化衝擊與歧視仍存在
在疫情前,李亞娜開始關注移工議題,據她所閱讀到的相關報導,多數都只提及了移工在臺的待遇菲薄,例如禁足令、職災死亡率高、虐待等等。而在疫情後,她自己也遭遇了被誤認為移工的經歷。
李亞娜分享,有次她在路上突然被路人指責為何把病毒帶來臺灣。「可能我戴頭巾,就被他(路人)以為是印尼移工,也許臺灣人對多元宗教還不夠瞭解。」李亞娜說道。
尤其在 2021 年 4 月 16 日,發生了染疫印尼機師曾赴臺北清真寺的事件。由於李亞娜當天也在現場,因此需要自我隔離,並定期向負責單位回報狀況。在隔離過程中,李亞娜感受到負責單位對她的冷嘲熱諷,似乎視她為染疫者,加深了她認為臺灣對接納多元種族仍然有限的印象。
不過李亞娜強調,雖然臺灣存在種族歧視問題,但身邊的同學及老師,仍是友善、好相處的。而熱愛爬山的她,也喜歡臺灣爬山步道的措施完善和整潔。
李亞娜在臺遇到路人種族歧視,慶幸身邊師生皆友善。李亞娜熱愛爬山,並稱讚臺灣的爬山步道整潔,見右圖。圖/李亞娜 提供
是否推薦馬來裔朋友來臺灣留學?
莫索迪和安迪卡對自己的留臺生活給予高分評價,「如果我身邊有馬來朋友來臺灣,我一定會支持。」安迪卡說道。不過她也提醒,有更多細節面向仍需要考慮,比如語言、學術氛圍等等。
本身為教育部臺灣獎學金受惠者的李亞娜,分享「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資訊給有意來臺就讀的馬來裔同胞。她表示,受惠者除了可到各大學的附設華文中心就讀 3 至 6 個月的課程外,期間還可獲每月新臺幣 25,000 元(約馬幣 3,700 元)。不過李亞娜說明,即使臺灣走向國際化,居住環境仍以中文為主,因此並不推薦零基礎的華語初學者選擇留臺。
莫索迪也同意語言方面的問題,但基於臺灣良好的學術氛圍,他仍推薦馬來裔友人來臺就讀。目前莫索迪所就讀的國際半導體學院,其課程內容皆為英文授課,因此當中不少國際生,且臺灣生也被教授要求使用英文溝通及書寫。
莫索迪對比臺灣與馬來西亞的高校制度不同,比如馬來西亞博士班課程較少、分數判斷僅是及格與否;而臺灣的博士生仍須上不少課程、有明確的分數標準。莫索迪認為臺灣的方式使他學習了更多新知識,透過分數也瞭解自己的實力。
獎學金同樣是莫索迪推薦留臺的原因之一,根據他的經驗來看,臺灣的獎學金並不難爭取,因為申請的學生不多。此外,他也表示:"Taiwan is friendly to everyone."(臺灣對每個人皆友善。)
大馬留臺生不只一種樣貌
安迪卡也觀察到,在臺馬來裔人數從 2019 年開始逐漸增加,如今網路上也擁有豐富的在臺穆斯林資訊,使得馬來裔赴臺留學的難度逐漸減低。不過,如今因大馬華文獨中生赴臺的常見現象、臺灣劃分海外華人為「僑生」的留學生政策等脈絡,促使大眾普遍仍將「在臺大馬人」聚焦在華裔身上,無意識地忽略了其他可能。
即使經過時代的變遷,脈絡結構仍存在,而改變只能由自身出發。或許在未來,各大學的大馬同學會可嘗試伸出援手,邀請少數群體共同參與活動。莫索迪坦言,赴臺初期十分想參加學校的馬來西亞同學會,但遲遲等不到通知邀請,如今兩年已過去,想參加的興致已下降,不過還是期待可獲得該會的活動邀約。
多元種族的特色一直是大馬社會的驕傲,而同樣身為大馬人的我們,即使到了異鄉,也應該是不分宗教、種族、膚色的。
(本文經《大馬青年》及作者授權,由《換日線》編輯刊登)
【延伸閱讀】
●不可能的巧合!難道馬來人是阿美族親戚?
●「馬來人」其實不等同「馬來西亞人」──台灣人對馬來西亞認知的五大誤區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好 如果台灣發生動盪有風聲險惡時,有多少外籍人士會ㄧ路相挺?還不是包袱款款溜之大吉,他們政府早早會叫他們快回,所以怎樣還是要靠自己!笑死我!
2022年10月31日05:22
『 本身為教育部臺灣獎學金受惠者的李亞娜,分享「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資訊給有意來臺就讀的馬來裔同胞。她表示,受惠者除了可到各大學的附設華文中心就讀 3 至 6 個月的課程外,期間還可獲每月新臺幣 25,000 元 』
還可獲每月新臺幣 25,000 元,為什麼??? 我們台灣自己的學生有這樣的資源嗎???
2022年10月31日05:17
David Wu 臺灣目前正塑造的穆斯林友善環境?政府根本只有一張嘴叫叫,什麼都沒作,有的都是民間團體。
2022年10月26日12:44
Bohdi Jerry 大馬來台女性長相,絕定你在台灣的命運,哈哈哈哈哈
2022年10月26日09:33
Max 他們都說萊灣省南波灣
2022年10月26日07:5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