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7點58分,台灣東方海域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這是繼1999年規模7.3的921大地震之後,釋放能量最強大的地震。接近震央的花蓮縣部分地區,最大震度達到6強,市區已傳出房屋傾斜災情,蘇花公路也因多處坍塌而中斷。
「以現有資訊來看,這次地震的發生並不讓人意外,」知名地震學專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解釋,台灣東部海域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的琉球海溝,平均每60到100年就發生一次芮氏規模7以上的強震,例如1986年就曾出現規模6.8地震,當時連遠在台北縣中和的華陽市場都發生建築倒塌。
「生活在台灣的人民,心中原本就要有面對這類型地震的防災意識,」她說。
和921狀況不同
雖然這次花蓮地震規模已逼近921水準,但因爲發生在海上,陸地受震波影響較為輕微,不像921震央就在台灣陸地上,因此造成超過5萬棟房屋全倒、2415人罹難的嚴重生命財產損失,「兩場地震屬於不一樣的系統,」馬國鳳解釋。
發生地震的原因,在於板塊運動造成岩層擠壓變形,當能量超過岩石耐受限度時,岩層就會斷裂釋放出能量,並且以震波方式向周圍輻射。有些人或許認為,「正常能量釋放」後,周邊區域短期內就不會再出現類似強震,地震專家卻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陳德信攝)
在餘震不斷晃動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張文彥直言,台灣東部海域短期內發生規模7以上強震的機率確實較低,「但不是不可能。」例如2018年2月6日造成17人罹難的花蓮地震,順序就是2月4日先發生規模5.8的有感地震,隨後是一連串的餘震,最後才是6日的規模6.2主震。
回顧歷史,1951年10到11月間的5週內,台灣東部就曾一連發生5次強震,其中4次規模在7以上。
應加緊檢測、補強老舊建築耐受度
張文彥指出,現階段相關機構的首要任務是進行詳細的餘震監控,若再次出現強震可提前預警;民眾則務必不要接近隨時可能出現落石、坍塌的山區,以免受困。
建築物倒塌,是強震造成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因素,雖然全國目前除了花蓮以外,其他縣市還沒傳出房屋的狀況,但張文彥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加緊檢測老舊結構物的防震耐受度,是否已因這次強震而減弱,「這次沒有倒,不代表下一次不會倒,」50年以上歷史的老舊建物應先檢測,若發現結構受損可緊急補強。
馬國鳳也認為,921大地震過後20多年,國內老舊建物的都更、補強,已經有相當進展,這點從1986年中和的市場建築會因花蓮地震而倒塌,這次大台北地區卻沒發生類似狀況,即可證明;但政府仍需持續推動危老都更與結構強化,配合各地區全面性的防災演練,才能有效降低強震致災風險。
身處板塊交界處的台灣,不可能永遠不面對規模7以上強震,預防減災這條道路,永遠不會有盡頭。
【延伸閱讀】
比國家級警報還多人信任的地震App 18歲高中生看YT開發的
花蓮地震圖解》震央南移、深度極淺層 餘震還會持續半年,哪裡要警戒?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96期《解密微軟吸星大法》
☢️Lucifer☢️ 錢在哪?執行力在哪?
04月24日12:22
汶宿奎水 垃圾糞文章繼續炒房 天下都快變成綠色黨媒
04月25日02:1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