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花蓮餘震規模小變大 國外地質學者認非典型

NOWnews 今日新聞
更新於 04月23日08:27 • 發布於 04月23日06:57 • 國際中心顏得智/綜合報導
▲昨日傍晚開始,花蓮地區開始一波連續餘震,截至今天上午,15小時就發生了180起地震。(圖/中央氣象署)

[NOWnews今日新聞] 花蓮於4月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後,緊接而來大量餘震,原在上週頻率才稍降低,但本周再度爆發,自22日傍晚開始至今(23)日中午發生超過200次餘震,且在半夜規模最大來到6.3,這樣的地震活動狀況,就連國外地質學者也直呼非典型。

哈佛大學博士地質學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哈伯德(Judith Hubbard)在社群平台X以及個人的地震見解專頁談及台灣近一個月來的地震事件,她指出,自從4月3日台灣發生規模7.4(美國地質局測)地震後,在約80公里長、50公里寬的區域內,發生了數百次餘震,大部分發生在近海,餘震最初以頻繁狀況發生,大概每四分鐘就會發生一起規模3以上的地震,但隨著時間過去,頻率慢慢降低,主震兩週後,每天只會發生少量的規模3以上地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餘震成群並不罕見,然而,隨著4月22日單日突又爆大量發生85起規模3以上地震,且有12起規模5以上,她認為,這個地震活動模式有些特殊且令人不安。

首先,哈伯德提到,新的地震活動群並不是典型的主震與餘震序列,並不是由一個大型地震開始然後逐漸減小,相反地,地震規模反而隨著時間推移增強,首先是22日傍晚17:08分的規模5.5地震,一小時候又出現一起規模5.7,到了晚間更是上達規模5.9,而在深夜出現兩起規模6以上強震,而每一次規模5以上地震後,都會發生超高頻率的一連串小規模地震。

其次,哈伯德提到,新的地震活動集中在0403地震帶的南端,餘震至今已分布相當廣泛,代表主震周圍斷層逐漸調整成一個新的應力狀態,原主震區域的餘震以及範圍也小上許多。像這樣的地震群可能反應了斷層周遭或斷層上的物質出現某種漸進活動,如加壓流體沿斷層表面移動,或地層震後黏彈性變形,深處的岩石只要夠熱或壓力夠大,便可緩慢流動而非破裂,這類型的狀況多半發生在大地震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她也補充,花東縱谷下方存在了許多相當複雜的斷層,1951年發生的花東縱谷地震序列就是顯著的案例,至於現在集中的地震群,是否有高危險性?她認為答案是可能的,因應力增加地區出現的群狀地震可能表明斷層也正遭受更大的破壞,如今年一月發生的能登半島地震,在高度活躍的震群後,發生了規模7.5的主震。

最後,對於是否還可能發生更大地震,哈伯德認為,縱使看到了不太典型的地震活動,但至今仍無法預測。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2
  • Orgyen Tsomo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04月23日10:26
  • Frank
    個人覺得,全球氣候變遷暖化現象使得海平面升高 加上戰爭重武器的轟炸、工業空氣污染、森林火災等等⋯這些空氣都是讓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變化的最大因素。 別小看這些污染的空氣,當形成暴雨,有雨的地方就有風,甚至轉變成颶風、龍捲風,間接再橫掃各地,暖化不只海平面上升的問題,還是引發地殼重力結構改變,大地震、洪災等等⋯百年難得一見的大災難肯定在有生之年都遇得到。 之所以龍樹諒預知夢2025約莫靠近琉球海溝形成結構似乎有點不謀而合。 想避免這種災難,人類必須要自省,沒有自省,一昧的爭鬥、摧毀,最終只有面對死亡的權利可言。
    04月24日01:41
  • 典 ♑️
    我看根本是另一起地震吧🙄
    04月24日00:18
  • 宮本美代子
    每個磚家說的都不一樣
    04月23日15:26
  • RayH
    天有異象,國之將亡因有賴皮
    04月24日02:2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