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中國無人機飛金門士兵頭上引議,台灣買地表最強戰車怎麼防?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4年12月12日10:11 • 發布於 2024年12月12日10:11 • 林仕祥

國軍求購多年的夢幻裝備、M1戰車將於近日抵台,消息讓台灣軍媒界相當興奮,但開心之餘,也有對這筆軍購案的質疑。特別是大洋另一端、耗時近3年的俄烏戰爭,參戰雙方的主戰車,被無人機一輛輛擊毀。此外,今年4月金門曾出現中國無人機襲擾,並拍到國軍守島官兵引起輿論熱議。未來戰場無人機滿天飛的狀況下,台灣為何還要接裝「地表最強戰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前總統蔡英文第一任內,台灣向美國求購M1戰車成功,共108輛約405億美元,型號則是M1A2T,其中的「T」代表「Taiwan」,是美國專門替台灣客製化的車款。首批38輛於今年底開始交付,傳出將於近日抵台,並預計3年內,108輛全數交付完畢。

M1戰車戰功彪炳,被譽為「地表最強戰車」,是國軍多年以來的夢幻裝備。最早在2000年,陸軍就提出相關需求,延宕了18年才終於敲定。先進裝備即將抵台,確實是軍界的一大喜事,但在興奮中,眼看歐陸戰場上一輛輛戰車遭無人機擊毀,讓這些裝甲猛獸的未來,蒙上一股陰影。

「談俄烏戰爭通常會提到不對稱作戰,比方說刺針飛彈、標槍飛彈,或是各式無人機的運用,因為他們都能很有效的克制重型戰車。」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坦言,未來的作戰環境,對戰車來說確實頗有挑戰,但由於下列的幾項原因,戰車仍不會被時代淘汰。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以俄烏戰爭為例,參戰雙方使用的無人機,包括美國提供的「鳳凰幽靈」、「彈簧刀600」,以及俄羅斯的「柳葉刀」……等多款自殺無人機;但更多的是將商用無人機進行改裝,就直接投入戰場使用的微型無人機。特別是後者,這一類無人機目前已成戰場主流,俄烏雙方每月都消耗上萬架。

「犧牲了數萬架無人機,得到的戰果是一樣多的嗎?」無人機對戰車確實造成很大的威脅,不過外界可能過於重視不對稱作戰的戰果,而忽略的整體戰場的全貌。

M1戰車戰功彪炳,被譽為「地表最強戰車」。圖為1991年美國陸軍「沙漠風暴行動」正在沙漠中推進的M1A1。wikimedia commons by PHC D. W. HOLMES II, US Navy

M1戰車戰功彪炳,被譽為「地表最強戰車」。圖為1991年美國陸軍「沙漠風暴行動」正在沙漠中推進的M1A1。wikimedia commons by PHC D. W. HOLMES II, US Navy

換裝M1,陸軍戰力提升數倍

現代戰場,儘管無人機滿天飛,但俄烏雙方將戰車投入戰場的力度,至今未見減緩。許智翔分析,主要是部隊若要在戰場移動,仍必須要透過車輛運載;有了車輛,免不了會再強化車輛的防護力跟火力,「弄到最後,你還是得到一輛戰車。」因此,儘管不對稱作戰已成未來顯學,但由於實際戰場的需要,目前仍不是戰車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刻。

他並介紹,相比台灣現役的M60A3、CM-11勇虎式戰車,M1戰車在防護力、火力、機動性等各方面,都有顯著升級,若完成接裝,對陸軍來說,戰力是向上提升好幾倍。

以防護力來說,CM-11的均質裝甲(RHA),正面防護力約在178mm、M60A3則是254mm,但M1正面裝甲的防護力,動能彈約達800至850mm、化學能彈更高達1400至1600mm。從另一方面來說,不論是M60A3或CM-11,這些舊式戰車的防護力已不足以因應任何現代反裝甲武器,生存性相當堪憂,為因應未來戰場,國軍裝甲戰力的「汰舊換新」勢在必行。

火力部分,M1戰車配備M256 120mm滑膛炮,穿甲能力遠高於M60的105mm線膛砲,且隨著美國及西方國家的需求,M256 120mm滑膛炮可搭配的彈種也越來越多,大幅降低105mm線膛砲原本的多彈種優勢。

機動力方面也是M1樂勝,配備AGT-1500燃氣渦輪引擎,以及先進的懸吊系統,不但越野能力更強,時速更可來到60、70公里,比M60的時速48公里高了一個檔次。更不用說M1A2系列配備車長獨立顯示器(CITV),讓該款戰車具備「獵殲」能力,使得M1A2和M60相比,接戰模式更有效率。

可用於城鎮戰,步兵對抗無人機更脆弱

從這些角度來看,台灣換裝M1戰車就有一定的必要性。後續的關鍵在於,國軍對這批新戰車的作戰想定為何?以及配合這個構想,實際上需要多少的裝甲車輛。

許智翔說,提到戰車在戰場的使用,許多人的直覺就是歐陸平原的戰車對戰,這樣的戰場環境,可能與台灣的作戰想定差距甚遠,但美國陸軍近期的報告顯示,在城鎮戰中,步兵等輕裝單位仍相當仰賴戰車提供的防護力與火力。

比如今年4月初,外島金門又出現中國無人機襲擾,並拍到國軍守島官兵引起輿論熱議,「這架無人機已飛到士兵頭上,換句話說,若它上面裝載手榴彈,這些士兵早就陣亡了。」從中可看出步兵相比戰車,面對無人機的威脅更顯脆弱。

所以關鍵是台灣如何運用這批「地表最強戰車」,可以和美軍或北約國家一樣,發展城鎮戰相關戰術,讓步兵跟重型裝甲車輛有效協同作戰;也可以跟俄軍一樣,用戰車進行消耗戰。運用手段不同,自然就會對戰車在未來戰場環境的適應,有不同的評價。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