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羅丰苓》現代孩子們把「社群追蹤數」做為成功指標,網路「自我造神」讓孩子更自大,卻也更憂鬱甚至自卑與自傷

未來Family
發布於 11月12日00:11 • 羅丰苓

「自我造神」,讓孩子更自大,卻也更憂鬰甚至自卑與自傷

「我的粉專破了1000 」,小琳雙眼緊盯著手機螢幕,嘴角上揚。粉專上的女孩,畫著妝、穿著各種造型、擺著各種姿勢,跟眼前穿著制服,總低著頭甚至戴著口罩的女孩,判若兩人。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小琳滔滔不絕談著粉絲,「有一個叫『酷』的粉絲,他每篇都會留言,還說要幫我宣傳粉專;也然後有一個叫『甜甜圈』,每次看到我的新文章都會分享出去」、「你看,這張我COSPLAY的照片,獲得超多讚的,三十多個讚」。

但網路並不是總是這麼快樂,「我頭髮染成綠色的,並且拍著我在看書的畫面,本來覺得很空靈,本以為想說會獲得很多「讚」和「讚美」的留言。但不僅讚的人很少,甚至有人說,我很假掰,功課明明很爛,看什麼書,裝什麼文青」。一邊生氣喊著要提告對方言語霸凌。

「我的朋友都在網路上,他們比較了解我」,小琳把交友重心都放在網友,與班上的同儕刻意疏遠,一整天戴著口罩,極少與同學互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而功課也不是小琳關心的,「我爸爸媽媽說,功課不重要,沒有關係」,小琳沒有補習、功課都是在學校完成,遇到不會的作業,就亂寫完成它。放學後到睡覺,全都是上網的時間,估計約有5、6個小時。

看似沒有功課壓力,放學後又能自由上網,理應過得很開心,然而事實上,小琳的情緒起伏大,有時一點小事就會反應很大,而也經常憂鬰、不自覺的會流下眼淚,甚至也會用美術刀割手腕的情形。

像小琳這類女孩,其實在實務現場,遇到很多,且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孩子「失去學習學校課業的目標後,父母並沒有適切的引導其它的學習成長方向」,甚至讓孩子網路吃到飽,孩子上網時間相當多,網路的活動也多,成立粉專、或IG、限動等活躍於網路世界,「追蹤數及讚數」成為孩子的生活新目標,如同業績一般;然而,這樣看似「無害」的網路活躍活動,其實是「自我造神」─聚焦在自己身上,也想方設法讓別人關注自己。青少年常見的「自我造神」行為如下:

1. 美化自我:
使用濾鏡、美圖修飾照片,讓自己看起來完美無瑕。

2. 使用激進語言或內容引發關注:
發表一些聳動的言論或畫面甚至藉由貶損某些同學來吸引他人的注意,或是藉由自傷的畫面,讓自己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3. 過度分享:
將生活的細節分享到網路上,不惜透露各種隱私;而也因此構成安全疑慮。

4. 關注流行趨勢:
想方設法迎合當前流行的話題、風潮甚至省下吃飯錢,或是偷家裡的錢在購買與裝扮。

5、難以忍受負面反饋:
對於批評或反對的意見,難以忍受,覺得自己是「無懈可擊」、「不容質疑」。

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沒有功課壓力」,需要的是「找到成就感,建立起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如果現實生活中,只是告訴孩子「功課不重要,沒有關係」,大多數的孩子就不會用心在課業上,再加上父母沒有計畫性的提供多元學習機會,孩子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就把大部的時間花在網路上,或打手遊爭排名、成立粉專或是想方設法到處加網友,加上網路很容易就獲得短期的關注和社交地位,讓自己覺得很受歡迎的人,變相成「自我造神」。

然而,孩子的成就感與自信心依賴的是「浮動性大」的讚數及追蹤,及因著網路的匿名性,網路的言論往往更口無遮攔,更激烈更不介意是否會傷人,年紀輕輕的國小國中生,往往成為在網路世界上最受傷的一群人。

沈溺於「自我造神」,追求粉絲、網友數及讚數的孩子,常會衍生出幾種行為與情緒:

1.情緒焦慮

為持續維持理想化的形象,需要不斷創造新內容或維持完美的形象,這種壓力對十多歲的青少年而言,容易導致焦慮。

2.自我認同混亂

長期在虛擬世界中扮演理想化的自我,可能會逐漸失去真實自我,導致自我認同的混亂,甚至會越來越難以分辨虛擬形象和真實自我之間的差異。

3.社交關係破裂

過於重視網友的互動,忽視真實的同儕社交互動,然事實上,孩子仍需面臨與二、三十位同學一起在教室上課、分組討論、一起用餐等情形,孩子因著與學校真實同儕的隔閡,長時間相處下來會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

4.缺乏真實連結

雖然在網路上能很容易的與大量的網友互動,但這些互動很少能真心談心事,大部份是建立在一種表層甚至虛假的網路人設下的互動,難有深度和真實的情感聯繫,導致內心的孤獨感增加。

5.自尊心的不穩定

由於孩子把自我價值與外界的讚美、點讚和關注緊密相連。一旦外界的關注減少或受到批評,自尊心就會迅速下滑,從而陷入情緒波動和自我懷疑。

6.對批評的極度敏感

尤其是一些在網路上很受歡迎的孩子,也會有「大頭症」的情形,對批評極度敏感,也容不下一點點輕微的管教,動輒就引發強烈的情緒,減損反思能力,也難以客觀與理性的面對他人的建議與想法;通常孩子也會變得難以管教。

7.真實成長受阻

當花大量的時間在網路上,也從網路上獲取價值感或成就感,孩子會更依賴外在形象的塑造或是網路上理想我的人設,更難覺察現實的學習或人際困境,或直接逃進網路,不必面對現實成長的難題,阻礙個人真正需要的成長和學習。

然而,更進一步了解,孩子並不是從小就沈溺於網路,有不少是父母從小養成的「網紅」,從小孩子會看著手機裡各式各樣「自己」的照片、影像甚至生活故事,而也會從父母口中,看到底下的留言與父母愉悅的表情,也學會點讚數就是肯定與讚美。

孩子從小就常會被要求拍照、看鏡頭,然後看著父母上傳網路,也看著父母享受這一切,而小小孩就明白自己是「舞臺上的主角」,也享受舞臺。隨著年紀,孩子不再需要靠著父母,自己就能在網路上活躍。然後,隨著國小、國中,當孩子已經習慣於「網路的人設」,也習慣與網友互動甚至習慣價值感、休閒娛樂、人際關係等全都來自網路,自然變得更難與人真實的相處,也更難脫離網路成癮的情形。

「何時給孩子手機」是重要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使用手機的合宜方式並習慣享受真實生活的美好。

記得,有次帶兒子去溯溪,站在三層樓高的地方,帶著恐懼與害怕,仍一躍而跳入水中後,兒子跟我說,「網路上看多少張的照片,都不如真實生活的真正去做的感受」,為了讓孩子從現實生活,享有真實的成就感,攻頂數十座百岳,在高山頂端,孩子也提到只有站在高山看著大景,真正體會什麼叫做「遼闊」;或橫跨騎了數百公里的長程腳踏車,體會腳酸飆汗及解渴後的爽快。而也為了增加家裡空間以擺放各種健身器材,捨棄沙發、餐桌,全改成輕巧摺疊式可收納的餐桌椅,添購各種運動器材,也參與各種志工活動…孩子,現在二十多歲了,即使有吃到飽的網路與手機使用,孩子仍熱情參與各種真實的社團活動、休閒假日仍會爬山、上健身房,早已習慣從真實生活中獲取最真實的互動與成長。

便利二個字,是「方便┼利刃」,科技帶來的方便或許能讓許多父母依賴數位工具來安撫或娛樂孩子,簡化了養育的過程,也很容易讓孩子以為自己很神,不用太努力;但是花時間與精力投入孩子的成長,雖然看似「麻煩」,卻能透過真實互動與關懷讓孩子更全面了解自我優勢與不足,更需要學習與成長甚至勇於接受現實的挫敗與挑戰,具備種種能力以能避免未來更多更大的麻煩問題。

Photo: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黃晨宇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