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川普再次提出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這一次的衝擊可能比2018年更為嚴重。2018年川普首次對中國課徵關稅時,儘管稅率達7.5%至25%,但中國當時能相對輕鬆應對。
這篇報導的核心在於比較2018年與2024年美國對中國課稅的不同情境,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更大挑戰,應對難度加劇。
房地產市場危機
2018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表現良好,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佔據經濟活動的四分之一,並且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當時,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出售土地權益來籌措大筆資金,支撐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支出,這使得中國能夠通過穩定的財政收入來緩衝關稅帶來的衝擊。
然而,隨著2021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土地需求和價格下降,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大幅縮水,財政壓力顯著上升,過去的房地產支柱難以再度發揮作用。
債務問題
房地產市場的衰退讓地方政府負債快速攀升。過去大量依賴賣地的收入模式已經難以維持,但地方政府仍有龐大的支出需求,包括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等項目。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大舉債力度來彌補缺口,因此債務負擔逐漸增大。
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總政府債務達147萬億元人民幣(約20.7兆美元),若再加上家庭和企業的債務,總負債超過350萬億元,相當於中國經濟總量的三倍,成為應對外部經濟衝擊的重大隱患。
內需疲弱
內需低迷是中國經濟的一大結構性問題。中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約40%,明顯低於全球平均。這種現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例如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高青年失業率等,導致消費者的購買力有限,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較弱。
增強內需意味著需要增加家庭收入,這可能透過減少企業和政府分配所得、提升社會福利或改革稅制等手段來實現。不過,目前中國的政策重心依然放在出口製造業的升級,特別是電動車、太陽能和電池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確帶來了競爭優勢,但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歐洲,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打壓。
由於國內需求無法完全消化生產,中國依賴出口來支撐經濟增長,並大量進入美歐市場。然而,中國產品的低價優勢給其他國家本土產業帶來衝擊,為保護本土企業,許多國家對中國商品課徵關稅。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的出口模式面臨挑戰,尤其當多國加徵關稅後,外部需求受限,中國出口也因此受到重創,對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
通縮壓力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內需疲弱以及產能過剩等問題共同導致通縮壓力。通縮是指物價普遍下跌,進一步抑制了消費和企業投資的意願。
簡單來說,當薪水低時,人民的消費能力受到限制,導致消費需求疲弱。在需求減少的情況下,企業銷售下滑,為了降低成本,工廠可能會減少生產規模、裁員或減少工時。這些措施直接影響了更多人的收入,使得他們的購買力進一步下降,消費需求又變得更弱。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導致整體經濟停滯甚至衰退。
以生產者價格指數為例,2018年7月川普首次對中國產品徵稅時的生產者價格年增4.6%,但2024年9月已降至-2.8%。而現在,當國際間貿易摩擦加劇或外部需求下降時,通縮將惡化,抑制消費和企業利潤,進一步影響經濟增長。
雖然中國近期推出多項刺激政策,如降低房貸利率、降低首付比例等,包含了部分消費刺激成分,但大部分政策重點仍集中在為市場增加流動性、穩定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上,整體仍是以「投資驅動」的模式,並未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內需疲弱的結構性問題。
*參考文章:
總經︱中國推出重大刺激計劃以重振放緩的經濟,細節措施整理全公開
總經︱中國新刺激計劃震撼全球!礦業、奢侈品誰能笑到最後?
人民幣貶值空間有限
在2018年,人民幣貶值約10%,這幫助中國部分抵消了美國關稅的影響,使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相對穩定。
這次情況不同的是,若要抵消美國提議的更高關稅(高達60%),人民幣需要大幅貶值,分析師估算約需貶值18%才有可能完全抵消關稅帶來的成本。但目前讓人民幣貶值如此大幅度面臨幾個現實限制:
資本外流風險:大幅貶值可能引發投資者的信心下降,資金可能加速流出中國市場,帶來金融穩定風險。中國政府目前對資本外流特別敏感,因此限制了人民幣的貶值幅度。
進口成本上升:中國依賴進口的能源和原材料,例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這些資源若以更貴的匯率進口,會增加企業成本和國內生產成本,進一步壓縮企業利潤,甚至可能加劇國內的通縮壓力。
市場和政策穩定考量:人民幣大幅貶值可能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信心的擔憂,甚至可能被一些國家視為「匯率操縱」,引發更多貿易和經濟制裁,對中國的不利影響會更大。
因此,儘管2018年人民幣貶值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對抗了美國關稅的影響,但如今要讓人民幣貶值達到18%的水平幾乎不可行。
其他因素
● 疫情期間的利多
在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推出了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包括向消費者直接發放現金補貼。這些補貼使得美國消費者有更多資金購買商品,並且相當一部分支出流向了中國生產的商品,帶動了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增長。因此,疫情期間的經濟刺激政策短暫提振了中國的出口需求。
● 俄烏戰爭的影響
俄烏戰爭導致西方對俄羅斯實行貿易和經濟制裁,俄羅斯因此被迫將部分進口需求轉向中國,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對俄出口的增長。這為中國提供了額外的貿易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的外部需求壓力。
然而,這些因素帶來的增長屬於「短期利多」,對中國的出口需求只是臨時性拉動,難以成為長期依賴的穩定支柱。美國的刺激政策是特殊時期的非常規措施,不會持續,而俄烏戰爭帶來的對俄出口增加也存在不確定性。隨著美國和歐洲需求趨於正常化,以及地緣政治變化,這些短期因素對中國經濟的支持作用會逐步消退。
具體來說,2018年美國首次對中國課徵關稅時,中國得益於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和人民幣貶值的緩衝,加上財政狀況較穩定,因此能夠相對從容地應對關稅衝擊。然而,2024年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地方政府債務高企、內需疲弱且通縮壓力增加,人民幣貶值空間也受限。這些因素使中國在面對更高的關稅時,將更難抵禦外部經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