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基隆客家社團凝聚情感 看見族群融合縮影

客家電視
更新於 2024年12月31日13:11 • 發布於 2024年12月31日05:30 • 劉宜頻 黃映婕 基隆

客家碧落角系列報導,今天來看位居臺灣最北,繁忙的港都基隆,根據客委會統計顯示,客家人約有4萬6千人,不過大多散居各處,多年來,基隆的客家人靠著社團,一個拉一個凝聚情感,多年下來,族群融合的縮影,也展現在基隆的客家社團中。

貨櫃堆疊、車水馬龍,位於臺灣最北的縣市基隆,港區總是繁忙無比。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到了夜晚,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廟口,是基隆的另一幅風景。

百年港都,在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因為有大量的工作機會,匯聚、吸納各地的來客。

記者 劉宜頻:「根據客委會調查資料顯示,基隆的客家人約有4萬6千人,約占基隆市總人口的12.5%,不過在基隆除非有特別的活動,否則在路上很難聽到客家話。」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跟著鼓聲,來到基隆客家文化會館,眼前這群客家花鼓班的大哥大姊,各個身穿印有HAKKA的團服,跟著音樂節奏敲打出氣勢磅礡的鼓聲,敲著敲著,有人找回了母語,更有多數成員,是加入後才開始接觸客家文化。

花鼓班客家成員 范幸惠:「嫁到基隆來之後,知道說有這個客家團體,啊它是用客家的音樂,就把母語找回來這樣。」

花鼓班班長 巫賜銀:「要教他們講,因為他們大部分是河洛人啦,我們不是客家庄,所以我會教他們講,叫老師請老師教他們,歌曲是客家歌曲,你如果聽不懂,你打鼓打不到點上,河洛人,對,百分之85,客家人只有幾個。」

花鼓班非客團員 顧宗祥:「像我那天我們在聚餐的時候,就有人教我,他說這個魚叫魚仔,對不對,蝦子叫蝦公,啊蝦公,像這樣一點一點慢慢學,什麼恁仔細、承蒙你呀,這樣慢慢學客家話,我覺得客家文化很棒。

散居基隆各處的客家人,經過長期的族群融合,許多人已不會講客語,只能靠著社團,串起漸漸被淡忘的客家文化情感。

世界客屬總會基隆市分會理事長 李美珠:「舞曲都是我們的客家歌曲,那在上課的時候,我都也都會把歌曲去翻譯成文字,讓他們就是漸進式的去學,那我想藉由這個客家的舞蹈班,那漸漸的去推廣我們的客家文化。」

基隆客家合唱團班長 鍾慧珍:「語言是最具代表的,那歌唱、那唱歌的話我們就是用客家,唱客家歌,所以這樣帶動很多人,不同的族群來用客家話唱歌,會把我們這個語言文化,這個就是傳承下去。」

不論是唱、跳,客家八音或是客家花鼓,各社團在每年的重要節慶,總能成為人群中的焦點,不過放眼望去,多數都為樂齡成員。

基隆市客家八音協會理事長 劉純燕:「會怕會斷層,目前來講,目前來講八音班來講,有3、4位比較年輕的。」

基隆市客委會主委 楊玉蘭:「現在最頭痛的就是,這些年輕人不願意出來,我也希望他們這些中年的,中間的年輕人盡量帶出來,義民祭典常常我會辦挑擔 你知道嗎,我盡量用小朋友,讓這些小朋友了解,跟他說你為什麼要挑擔。」

隨著時間推移,客家文化在基隆港都,跟各族群交織、融合成美麗色彩,然而如何吸引客家後生,繼續傳揚港都客家風情,成為當務之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