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一年多的俄烏戰場中,各型無人機在戰場進行偵打一體並取得優異的戰功,國軍依據敵情威脅、作戰任務需要,在軍用無人機已區分為「軍用商規」與「軍用軍規」兩類發展,中科院14日上午特別在台中航空所對外界展示,9款已量產和研發中的偵蒐與攻擊無人機,其中巡飛彈、衛星定位型與目標影像型2款攻擊無人機是首度對外公開,巡飛彈是「台版彈簧刀」攻擊無人機,而衛星定位型與目標影像型攻擊無人機則是從劍翔反輻射無人機衍生出來的無人機。
中科院「軍規」無人機展示 包含劍翔反輻射等9款已量產
中科院航空研究所齊立平所長簡報說明,國軍順應全球戰爭趨勢,積極建構不對稱戰力,並依據敵情威脅、作戰任務需要,軍用無人機區分為「軍用商規」與「軍用軍規」兩類發展,其中「軍用商規無人機」運用民間現有技術能量生產製造,中科院協助國軍執行測試驗證與技術諮詢工作;另「軍用軍規無人機」則由中科院規劃、研發與產製,並擴大產業釋商方式執行;參訪活動是針對中科院「軍用軍規」量產及研發中的各型無人機,向國人進行展示及說明。
中科院航空所所長齊立平。(張哲偉攝)
在「已量產」的無人機分別有海上戰術偵搜大隊的配置的銳鳶一型無人機、海軍陸戰隊單兵使用的紅雀二型無人機、陸軍聯兵營偵搜排使用的戰術近程無人機 以及空軍已接裝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等4款。
中科院今天(14日)展示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張哲偉攝)
目標影像型攻擊無人機(左)。(張哲偉攝)
目標影像型攻擊無人機。(張哲偉攝)
劍翔無人機及發射車(後)。(張哲偉攝)
中科院展示的戰術近程無人機。(張哲偉攝)
中科院展示的衛星定位無人機。(張哲偉攝)
「研發中」偵蒐3款無人機 大型騰雲、銳鳶二、紅雀三亮相
至於「研發中」的5款6型無人機,在偵蒐的3款中,自然是已研發多年的騰雲大型無人機,主要是對威脅區進行遠距情資偵蒐及海空預警等任務;再者是性能提升的銳鳶二型無人機的性能是導控距離在300公里以上,滯空時間達16小時以上,可酬載多功能海搜雷達與紅外線熱像儀(EO/IR)裝備;可進行遠距長時海面船艦偵蒐定位,系統運用相容銳鳶一型編裝,可結合人工智慧來提升偵蒐效能。
大型騰雲無人機,主要以進行遠距情資偵蒐及海空預警等任務。(張哲偉攝)
銳鳶二型無人機性能是導控距離300公里以上,系統運用相容銳鳶一型編裝,可結合人工智慧來提升偵蒐效能。(張哲偉攝)
至於紅雀系列的性能提升的三型機,最大不同點是多了兩個多軸馬達,可垂直起降,便於攜行等操作特性,可執行情監偵與目標定位任務,其性能比紅雀二的導控距離從10公里以上增加到30公里以上,滯空時間仍是1小時以上,可酬載紅外線熱像儀(EO/IR)裝備與雷射測。
紅雀三型機,最大不同點是多了兩個多軸馬達,可垂直起降便於攜行。(張哲偉攝、中科院提供)
具高爆彈頭「台版彈簧刀」登場 攻擊距離10公里以上
在巡飛彈、衛星定位型與目標影像型2款攻擊無人機上,「台版彈簧刀」攻擊無人機的巡飛彈,導控距離在10公里以上,滯空時間15分鐘以上,可酬載紅外線熱像儀(EO/IR)裝備,具有高爆彈頭,為單兵攜行使用的精準打擊武器,可用於攻擊高威脅與高價值的人與車等目標。
中科院展示的巡飛彈。(張哲偉攝)
反輻射無人機衍生影像型攻擊系統 遠距精準打擊移動目標
由劍翔反輻射無人機衍生出來的衛星定位型與目標影像型攻擊無人機,衛星定型透過衛星定位精準導引功能,對移動目標進行遠距精準打擊;目標影像型則運用紅外線熱像儀(EO/IR)裝備,對固定目標進行遠距精準打擊。
中科院研發的反輻射無人機衍生出來的衛星定位型與目標影像型攻擊無人機,衛星定位型(如圖)透過精準導引功能,對移動目標可遠距精準打擊。(張哲偉攝)
中科院期望透過這次展示,讓國人瞭解中科院在「軍規」無人機研發的成果,並持續深化無人機技術,以發展偵打一體及戰略型無人機為研製重點,期盼國人予以支持,在完成各項功性能測試後,將與國內產業共同合作進行生產;並依政府無人機產業推動政策將成熟技術與產能釋放予民間,帶動國內無人機產業發展與技術提升,在共同打造我國無人機產業鏈,也適時強化國軍無人機戰力,確保台海和平與安全。
中科院研製「台版彈簧刀」巡飛彈,6月將進行作戰測評。(張哲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