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復仇古裝劇《流水迢迢》6看點!任嘉倫、李蘭迪先殺後愛,虐戀開局全員瘋批,腹黑深情男二徐正溪好嗑 | 柯夢波丹

柯夢波丹 COSMOPOLITAN
更新於 21小時前 • 發布於 22小時前 • Lily Chang, Mai Wang

PHOTO CREDIT: 《流水迢迢》官方微博

古裝陸劇《流水迢迢》找來任嘉倫、李蘭迪、徐正溪糾結虐心的愛情故事,有別於一般的甜寵古裝劇,李蘭迪一出場就遭任嘉倫下毒且以利刃狠刺,數度面臨生死交關,兩人究竟如何從互相對立,再到對彼此動心?超虐的劇情也在播出後掀起話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流水迢迢》劇情介紹】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PHOTO CREDIT: iQIYI國際站

《流水迢迢》描述月落城少城主「蕭無瑕」(任嘉倫 飾)化名為「衛昭」,潛伏梁國多年,忍辱背負奸邪諂媚臣子罵名,為查明家族被害真相,他化身蒙面人,試圖擄走當年案件中的唯一活口,但他精心佈置的計劃卻被突然出現的少女「江慈」(李蘭迪 飾)破壞,重傷的江慈被急於找出蒙面人的「裴琰」(徐正溪 飾)所救,結下不解之緣。

【開頭就虐戀】

PHOTO CREDIT: iQIYI國際站

《流水迢迢》中,密謀擄人的任嘉倫見到可能破壞他計畫的李蘭迪後,毫不遲疑地對她下毒,還加碼捅了她一刀想置她於死地,得知重傷的她被徐正溪救走後,因為擔心她說出自己的秘密,持續暗中觀察並伺機接近她,不僅對她動用蟻刑,還將她倒吊逼供,讓李蘭迪怒嗆「就算我死也絕對不會放過你」。

先殺後愛的展開將戲劇張力拉滿,兩人相處上的轉變,印起觀眾滿滿的好奇心,從預告中任嘉倫開始流露出本有的柔軟和善良一面,並說出「自與妳相識,方知這世間並不全是黑暗與痛苦」等台詞,也道出他的心境轉折,讓人期待之後的劇情發展,究竟兩人是如何從互看不順眼,轉變為真心相愛的呢?

【任嘉倫/忍辱復仇「蕭無瑕」「衛昭」】

PHOTO CREDIT: iQIYI國際站IG

任嘉倫在《流水迢迢》中飾演月落城少城主「蕭無瑕」,又稱三郎,為查明家族被害真相,於是化名為「衛昭」潛伏於梁國。曾因外貌美艷而引暴君關注,為了保護城中的老百姓,被迫投入宮中成為皇帝孌童,趁機引起內亂後,獨立建國。最終為了月落族人的幸福與安寧,犧牲於烈火之中。

看似冷漠跋扈的他,其實忍辱負重了十年,為了族人與百姓,能不惜代價、犧牲一切。在遇到江慈(李蘭迪 飾)後,在她的善良中卸下了心房,展現出他柔軟的一面,並且在暗中默默守護著江慈。

【李蘭迪/天真少女「江慈」】

PHOTO CREDIT: iQIYI國際站IG

李蘭迪在《流水迢迢》中飾演「江慈」,是一位無門無派、四處漂泊的江湖女子,善良灑脫外,還很愛看熱鬧且貪吃。聰明伶俐的她,不小心破壞了蕭無瑕(任嘉倫 飾)的計畫,差點交送了性命。

原本對救命恩人裴琰(徐正溪 飾)動心,卻不自覺地被蕭無瑕奮不顧身守護月落族人的模樣吸引。被戰爭所影響,江慈從一名天真的少女,蛻變成一名救濟世人的女醫,並與蕭無瑕和裴琰一起抵抗外敵。

【徐正溪/腹黑左相「裴琰」】

PHOTO CREDIT: iQIYI國際站IG

徐正溪在《流水迢迢》中飾演「裴琰」,表面上人暖心善,實則有著過人的心機,善於謀算人心。身為華國左相兼武林盟主的他,小時候就擔起了家族重任,也接受著嚴苛的教育,一心想著改朝換代,一步一步奪取朝廷大權,並站上了權利的巔峰。在與衛昭(任嘉倫 飾)、江慈(李蘭迪 飾)認識後,逐漸明白朝野之爭,本質是為了國家子民們,不應該是為滿足自己的私利。

裴琰的一生充滿著算計與謀略,不懂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信任。因此,他被江慈的善良,深深的吸引著,對她產生了愛慕之情,最終卻因對權力的追求,而錯過了他的摯愛。

【改編原著小說《流水迢迢》】

PHOTO CREDIT: iQIYI國際站

《流水迢迢》改編自簫樓的同名小說《流水迢迢》,是一部古風言情小說。說到作者簫樓,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流水三部曲《流水迢迢》《青山接流水》《試問東流水》,每部皆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流水迢迢》展現出江湖小女子「江慈」在左相「裴琰」與月落領袖「蕭無瑕」的鬥爭故事。

【延伸閱讀】

PHOTO CREDIT: Cosmopolitan Taiwan

2024必看70+部陸劇推薦!張若昀《慶餘年第二季》、Netflix吳謹言《墨雨雲間》、《新生》

2024上半年8部高分陸劇推薦,《春色寄情人》《新生》《我的阿勒泰》豆瓣超高分,這部夯劇無緣入榜

2024豆瓣高分好評古裝陸劇8部推薦!《慶餘年2》《與鳳行》《惜花芷》評價高,復仇劇《墨雨雲間》必看

♥加入COSMO LINE 所有慾望一次滿足立即加好友

*本文由 柯夢波丹Cosmopolitan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

加入 COSMOPOLITAN LINE@ 好友,更多流行時尚資訊,盡在《柯夢波丹》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