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社工應該在每個階段,都有想離開的念頭。」就讀政大社工所博士班的楊蕙如這樣說:「在這行業要待夠久,只有2種可能,一個是夠麻木,一個是腦袋夠清醒,我現階段就是想把自己搞清楚,我還能對社會貢獻什麼。」暫離社工圈的她,又回到學校進修。
高工時、高壓力、高危機及高負荷,與低勞動條件,幾乎是社工職場常態,也影響社工的工作年資。台北市社工師公會過去有份問卷調查,指出年資在5年以下的社工占比近5成,年資15年以上占比近3成。2007年許祖維的論文研究整理,也發現「社工系畢業生投入社工者約5成,就業3年後近3成離開社工圈,留任者又約有3成考慮離開社工專業。」社工堪稱是流動率最高的專業團體。
「社工有嚴重的斷層,現在社工都待3年之內就轉業,能撐下來的都留很久。」政大社工系教授王增勇解釋:「原因之一是,現在多數社工都依賴政府的委託民營,沒有一個穩定薪資,且薪資不會隨年資增加,所以無法鼓勵資深社工留下來。另外,委託民營背後是新自由主義的概念,把社工當成外包,買賣契約,社工轉換工作環境變得很彈性、很方便,但也會讓中間的社工很難留下來。」
他提出解決方法,建議委託民營要計入年資,如同香港的民間社工薪資和公務員是平行的,如果社工資歷和公務員一樣,薪資也能對等,就能鼓勵資深社工留下來。此外,也要強化督導制度,現在機構常用外聘督導的鐘點費支付資深社工,造成很多資深社工變成接外聘的在家工作者,機構無法留住這些人,讓他們在外面流動。
王增勇也提醒,薪資對社工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如果只把薪資當成社工的驅動力,他就不會來做社工。社工工作時,也希望自己能對別人的生命有貢獻、有意義,能看到自己付出有實質的改變。「若他看不到自己勞動的成果,就看不到意義。一個個案的改變,就會讓社工有很大動能繼續做下去,這就是意義的賦予。」
我採訪到的每位社工,幾乎都有類似的表述:「如果要計較薪水,我就不會來做社工了。」沒說出來的是,社工們除了具有專業外,內心終究帶著改善社會的理想色彩。
【我們不是神1】社會安全網破洞很大 近8成社工憂鬱悲傷沮喪
【我們不是神2】血淋淋家暴個案成噩夢 社工得恐慌症一身都是病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