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林育良鏡頭下的台灣:「我的攝影不只關乎總統,而是討論影像的力量與可能性。」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20年10月21日14:49 • 發布於 2020年10月20日16:00 • 林侑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攝影藝術家Makoto Lin。圖/藝術家提供

攝影設備及通訊技術的進步,讓大量的圖像在生活中迅速傳播。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隨時都在接收各式各樣的視覺訊息。當人們對於影像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自然也就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期望。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攝影藝術家林育良 Makoto Lin用相當獨樹一幟的拍攝方式,敘述著當代影像的力量與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林育良 Makoto Lin,《Interior liberation #01》,2018。圖/藝術家提供

林育良的攝影之路,起源於學生時代參與的教會活動。非相關科系背景的他,最初僅是單純地協助教會活動的側拍。然而跟從上帝的引導,林育良一步步地開始接案、成為了專職的攝影師。實力的累積讓曾經生活困頓的林育良,受到了台灣高鐵公司的肯定,受聘為企業專任攝影師。在加入台灣高鐵的工作過程中,林育良開啟了對於攝影、嶄新的認知與學習。多方面的磨練,讓他的攝影進入了新的成熟階段。

林育良 Makoto Lin,《The President #34》,2019。圖/藝術家提供

懷抱著持續精進的追求,林育良觀賞了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隨行攝影師-馬彼得bull蘇薩 Pete Souza的紀錄片。影片中的世界讓林育良受到了不小的啟發,也開始想嘗試著拍攝更具社會性、新聞性的題材。在2011年初,林育良透過友人的引介,向民進黨選舉辦公室提供了作品集自薦。接著在總統候選人的初選結束後,林育良接到了通知,正式進入了團隊。

林育良 Makoto Lin,《Review #01》,2017。圖/藝術家提供

作為攝影夥伴,與蔡英文總統一起工作近十年,林育良所認識的蔡英文並非一開始就是總統。而是從平民生活出發、經過選舉成敗、基金會運作到如今治國執政,持續進步的普通人。跨過了大大大小小的順境逆境,蔡總統才成為了今日的她。這些過程,林育良可說是最貼近、最長期的觀察者之一。而一張張的照片都是挑戰與累積,也都成為了林育良成長、進步的基石。

林育良 Makoto Lin,《The President #14》,2017。圖/藝術家提供

以一位自由的攝影師的身分,林育良持續承接不同類型的攝影委託。回憶起來,林育良在2016年之前的攝影大多是紀實類型的作品。進入2017年年後,林育良開始思考「除了總統攝影之外,我的影像獨特性在哪裡?」也漸漸地審慎自問 ,除了重要的歷史片段、政治人物的形象介紹、形式的精緻化之外,官方攝影還會有什麼可能性?@P

林育良 Makoto Lin,《The President #10》,2016。圖/藝術家提供

在過去,台灣的攝影史之中,官方攝影是完全沒有位置的。歷年來的官方攝影,大多是制式的紀錄 / 存檔,並不會被視為具有風格或藝術性的「作品」。然而在這個影像迅速傳播的時代,攝影必然也開始承載了更多意義。當意識到了這些課題,林育良與總統團隊進行了溝通,也在獲得發揮空間後開始進行實驗。這樣的信任與機會是相當可貴的,也甚至能讓林育良以改革的角度,拍攝許多前所未有的視點及題材。

林育良 Makoto Lin,《A Ceremony #01》,2018。圖/藝術家提供

在總統攝影中,融入更多的藝術性、觀點和敘事。對於林育良而言,曾經是一個思維再造的過程。在2018年,林育良拍攝了一系列「不選場合」、「不具文宣性」、「不帶政治目的」的總統形象及景觀,在官方攝影中帶入了新的氣質。即便拍攝的對象是知名的政治人物,林育良也會先試著以不認識他們 / 台灣人之外的角度拍攝。反轉了官方攝影的慣性,先讓畫面回歸到視覺元素的本質,再讓內容顯得有趣。

林育良的攝影扣合著台灣的社會脈動,蔡總統則是最常出現的題材。但是林育良並不抱持著政治宣傳的心情按下快門。而是以他自身的經驗感受,詮釋著社會、外交、人權等等課題。藉由當代攝影藝術的思維,讓影像具有更寬廣的閱讀模式。

林育良 Makoto Lin,《Visualizing the City #01》,2020。圖/藝術家提供

林育良 Makoto Lin,《Visualizing the City #02》,2020。圖/藝術家提供

《Visualizing the City》系列中,林育良為101這個台灣社會的精神指標拍攝了「擬人化」的肖像。試著將建築物,視作「有意識」的拍攝對象。開始設想101是如何思考、如何與其他的建築物、人類相處。對於多數台灣人而言,101被寄託了不同的情感。這些記憶 / 經驗或許較容易用語言描述,但是以視覺印象而言往往是抽象、半抽象的。林育良將建築作為一個生命體,詮釋出「藝術家與101相互凝視」時,心中的觀察及感受。

林育良在此系列的製作中,首先是在同一個角度,花了24小時拍了101張的相片。接著進入繪圖軟體,將這些影像後製為半透明的圖層,再將圖層重疊合一。藉此,林育良將時間軸壓縮在同一個畫面之中、形成了一種游離的時間感,同時體現出歷史性和未來性。

而系列中另一類型,林育良讓畫面顯得更的扭曲抽象、同時去除了辨識性 / 功能性,成為一個單純的圖案。方法上,林育良將畫面以格線工整地分割,敘述的是玻璃帷幕中的倒影。設想著當擬人化的101從周邊的建築物「看見」鏡面的反射、看見自己時的意識狀態。也設想著當視覺回歸元素化,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是否會有所不同?@P

林育良 Makoto Lin,《Interior liberation #02》,2018。圖/藝術家提供

《Interior liberation》系列中,林育良持續進行「空間的解放」。藉由影像反轉感知與意識運作的慣性。林育良首先選擇了許多具有歷史性的建築物,例如圓山飯店、總統府等地作為題材,試圖將當代的行為和價值,導入這些具有既定意象的場域。林育良的鏡頭帶入了當代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新舊價值觀之間的對照。林育良的作品中可見多次拍攝的精微效果,細觀原作時往往都會被其視覺細緻度所折服。

林育良 Makoto Lin,《Interior liberation #04 NO.1》,2020。圖/藝術家提供

林育良 Makoto Lin,《Interior liberation #04 NO.2》,2020。圖/藝術家提供

由外而內,林育良在101的觀景台裡也進行著「空間內部的視覺解放」。在這個全國最高的人造空間,林育良藉由視點的切換,引領觀眾們思考。當站在高處看著下方,回想起相關的記憶時,意識的運作勢必和日常生活有所不同。無論是物理上或心理上的換位思考,都有可能開啟視覺 / 圖像的嶄新詮釋。當人們身處其中,觀看這個城市空間的方式又會有什麼變化呢?而擬人化的101,又是怎麼看待觀景台中的人們的呢?

在VR和AR技術迅速發展的今日,眼見為憑的概念似乎開始有了變化。觀景台窗外的景色被替換成為(調整過色調的)空拍圖、梁柱上的廣告則是被替換成幼童所塗鴉 / 認知的101、甚至上下的倒影都顯得太過工整。林育良在這組作品中,進行了一種「虛實之間」的探討。這樣寫實、能夠解釋的空間影像,卻處處透露出不真實感。讓觀眾們不自覺自問,內外之間,究竟哪一方才是真實呢?而哪一方才是真實,又真的那麼重要嗎?

林育良 Makoto Lin,《UNTITLE》,2018。圖/藝術家提供

林育良的每一件作品從發想、拍攝到完成,往往需要至少四個月左右的工作時間。而在2020年,林育良近期即將參與《表裡之城》《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兩處展覽,發表最具代表性的精彩新作。另外林育良也計畫與多納藝術合作,參展明年一月在西華飯店舉辦的One Art Taipei 及在多納藝術舉辦的攝影聯展。

在未來的展覽中,觀眾們將會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原作。親身感受林育良對於既定認知、時空維度的解構與重組。跟隨著藝術家的視點,一同探索影像藝術在當代的可能性。各場展覽也將分別所舉辦研討論壇,以多元開放的形式,討論社會中個體意識、群體意識、表裡關係,彼此交互作用的深入課題。

表裡之城 當代藝術特展

Visualizing the city

展覽時間10.20 Tue mdash 11.30 Mon

展覽地點台北 101 辦公大樓 1 樓 Gallery 101

網站連結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特展區 S13

尊榮貴賓預展10.22 Tue 12:00 mdash 21:00

貴賓預展10.22 Tue 15:00 mdash 21:00

10.23 Fri 11:00 mdash 14:00

公眾展期10.23 Fri mdash 10.26 Mon

展覽地點台北世貿 1 館 展區 S13

網站連結

**多納藝術 @ One Art Taipei 藝博會

時空的視角**

Spectrum of Space and Time

展出藝術家 林育良、劉群群、近藤悟 Satoru Kondo

展覽時間 2021.01.14 (四) mdash 01.17 (日)

展覽地點 多納藝術@西華飯店

網站連結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