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你應該很常聽到「斜槓青年」這個名詞。斜槓是什麼意思?怎麼有效經營斜槓人生?如何培養自己的斜槓思維?
「斜槓」一詞是從哪裡來的?
斜槓青年源自於英文「slash」(斜線),出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的著作《雙重職業》(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描述愈來愈多青年同時擁有多種職業與身分,因此每當遇到「你在做什麼?」的問題,很難用一個詞彙完整介紹自己,這些人會用「斜槓」來表示自己的多種身分,例如,記者/詩人、諮商師/鼓手。
事實上,斜槓原本目的,不是為了擁有兩種以上的收入,而是透過工作以外的身分體現你是誰、重視什麼、有哪些興趣專長,過更豐富、立體的人生。
想成為斜槓工作者,要注意什麼?
但是隨著愈來愈多人想要利用下班時間,為職涯尋找更多機會。你可能也想過下班後,再利用自己的專業,獲取第二份以上的收入。
但能否有效率地運用所剩無幾的時間,往往是決定你是「業餘興趣接案」還是「第二職涯」的關鍵。
以下是阿宏的故事,想想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阿宏是一位建築師,休假時喜歡到各地欣賞建築,結合自己攝影的興趣,也讓他身兼業餘風景攝影師。近期剛好有位好朋友要結婚,問他願不願意幫他拍婚紗。他認為這是另一項可以帶來收入的方式,卻在答應之後才想到自己並沒有拍人像的經驗。
因為緊張,他不斷和朋友確認拍照行程、需要租借的器材、當天的交通方式等等。到了要拍攝時,對婚紗攝影毫無想法的他,套用了過去風景攝影的經驗,最後得到了一組雙方都不甚滿意的照片。
《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作者克里斯.古利博(Chris Guillebeau)點出,許多想走向斜槓的工作者,儘管有專業卻不曉得該怎麼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最後會容易陷入枝微末節的小事,時間也因此被偷走,無法專注在更能替斜槓帶來價值的事情。
像是阿宏就認為自己應該顧及拍婚紗的所有細節,卻忽略了這次工作最重要的價值是照片成果。
而這也是告訴工作者,
想要斜槓職涯帶來的收入與自由,除了需要花更多的心力與時間培養專業,甚至得自行處理一些身處組織當中,沒有想過的雜事,反而會比起你真正要執行的工作內容花上更多時間。
留下只有自己能做的事,才有時間發展斜槓職涯
因此,斜槓工作者要更懂得時間管理,篩選出哪些事「只有自己才可以做到」,哪些事情不需要我們也可以完成。
《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提供兩項明確的篩選準則:能夠改變客戶生活,還有能幫助你賺更多錢的領域才是優先事項。
前者代表你應該專注在可以帶給客戶,哪些不同的體驗或滿足哪些需求,而非糾結在技術或設備。像是阿宏比起花時間在各種器材上,不如了解對方想要什麼樣的照片,自己又可以怎麼達成。
後者則是回到斜槓的源頭:增加收入。因此可以幫助你提高價格的事項,都值得你投入更多時間,像是一開始先以低價提供服務,逐漸累積經驗、做出口碑之後,就有辦法提高收費。
計算每小時收益,感受浪費時間的痛苦
時間管理的第二個原則,則是要改正我們對它的態度。對多數人來說損失時間帶來的痛苦,遠不及損失金錢,像是我們掉了 1000 元,會想著這些錢我本來可以用來買什麼,卻鮮少思考花了一個小時逛 YouTube,這些時間可以用來完成哪些事情,以及這些事情的產值。
尤其是組織外的工作者,如果剛離開正職,因為不再有主管約束,就可能出現和《斜槓微創業》中案例類似的「症頭」:容易分心、工作效率低落,甚至拖延交付工作的時間,因此失去客戶信賴。
因此,一定要想辦法提高對「時間」的敏感度,例如,你可以試著換算自己一個小時的產值,並比對完成目標所需的時間,或又浪費了多少錢。舉例來說,剪輯一支影片 3000 元需時 3 小時,那麼你每小時的效益就是 1000 元,晚上跟朋友出去玩的話,4 個小時的機會成本就是 4000 元。
另外,假設一台手機要價 3 萬元,也可以問問是否值得工作 30 個小時買下它,還是同樣的時間可買下一台新相機,強化服務品質,連帶增加自己的收入。這不是要每個人每分每秒都在工作,只是幫助你更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
斜槓工作者也需要停下腳步,3 步驟制定完美休假計畫
過著組合式工作的斜槓工作者,有著沒有人規定上班時間的自由,但同時也沒有人會告訴你何時該休假。《零工經濟來了》中就提醒,設計休假也是斜槓工作者時間管理的一環,讓自己有機會充電、找尋靈感來源。休假不代表無所事事,不妨試著用以下 3 個步驟,制定有意義的休假計畫。
Step 1. 安排工作:完全掌握自己的工作時間
過年後通常較輕鬆,而秋天開始又會變得忙碌,因此,案子最晚在 3 月結束,旅遊時間則落在 5、6 月。
Step 2. 構想休假:提前布局下一份收入
思考接下來的工作排程與資金來源。並提早跟長期合作的客戶,敲定 9 月上工。
Step 3. 思考休假:為空檔尋找意
休假中的照片可以在 7、8 月進行整理,成為資料庫的一部分,甚至是和客戶提案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