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高美館《TATTOO》刺青-身之印 從身體印記凝視靈魂軌跡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19年11月14日03:02 • 發布於 2019年11月12日16:00 • 林侑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Yulin Lee館長與(左)策展人朱利安 Julien、(右)策展人安妮 Anne,於岩崎成格(黃炎Shige)作品《刺青計畫:紋身「體衣」設計》前合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高雄市立美術館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所共同主辦的特展《TATTOO刺青-身之印》,在歷時兩年的協調策劃,終於在台灣與大眾相見。延續高美館長期研究關注的「South Plus大南方的多元史觀」,對於「南方」與「身體」兩大主軸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今年選擇策辦《TATTOO》特展,梳理了跨越疆界、縱貫五千年人類文明的樣貌與視點。藉由刺青這一「最貼近身體」的形式作為連結媒介,探索著身體與靈魂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文化只有差異,沒有優劣的核心價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傑克.維佐薩 Jake Verzosa,《僅存的卡林阿族刺青女性》,菲律賓。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凱布朗利博物館是為法國四大博物館之一,館藏了法國官方「非歐洲的」文物與藝術品。多年來以「文化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作為宗旨,在不同主題的策展中展現了尊重與包容,充分的體現了當代文化平等交流的精神。

作為全球首間收藏刺青藝術的博物館,為了再現人體的質感,凱布朗利博物館與電影特效產業合作,研製出了「特殊人體翻模的矽膠模型」提供藝術家創作。在2014年初次發表《TATTOO》時受到了極大的迴響,同時也在社會上掀起了刺青適不適合進入美術館的討論。而後展覽自巴黎巡迴至多倫多、洛杉磯,共已累積了150萬人次參觀。今年在高雄發表了台灣版本之後,下一展也將至莫斯科巡迴。

(左)安力.給怒,《斷箭2015》,麻布油彩/裝置,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來自泰雅族梅嘎浪部落,以繪畫紀錄了泰雅族的刺青文化。(右)王有邦,攝影紀錄魯凱族好茶部落年長女性的生命史,作品中可見到年長女性手背上的部落傳統刺青圖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高美館館藏)

將人體作為藝術品載體的刺青,很大程度地記錄了不同文化體系中「身體觀」的衍變。無論是身分認同、文化傳承、族群記憶,甚至是超自然力量的連結,《TATTOO》都展現了跨領域、跨地域、跨越歷史的關懷。在展間的規劃上,高美館形塑了多重觀點的思辨可能。讓觀眾們藉由身體凝視靈魂。體驗五個不同的子題展間時,所感知到的不僅僅是「來回毫米之間,探索身體最深的表層」,同時也是「探索人類文明最深的表層」。

【I. 從全球到邊緣】

在文明洪流中,無論是做為群體認同或身分表徵,刺青一直都是各具特色的文化實踐。但在基督教文化興起、歐洲海權的擴展的過程中,刺青漸漸被標誌為了社會邊陲者的印記(此狀況與東亞的儒家文化圈類似)。但是人們「用身體表現圖案」的企圖心,並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消失。於是在19世紀末期,許多的水手、軍人、表演者甚至戰犯,開始在主流文化之外,以刺青展現出了各自的生命力與價值觀。

何經泰 Ho Ching-tai,《都市底層-土生》,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台灣藝術家何經泰的社會寫實攝影作品《都市底層-土生》,取材自1990年代的台北縣。被拍攝者:土生,來自維吾爾,1949年隨著政府來台。顛沛流離的一生都在社會邊緣打轉,拉過黃包車、混過黑社會、殺過人坐過牢。拍攝照片時已經60歲,土生窘迫地在繁華都市的邊緣成為了流民。身體上的刺青和刀疤,是為了求生在各階段留下的痕跡,無奈這些印記也加重了大眾對於社會邊緣者的負面印象。作品深刻紀錄了一具滿佈滄桑的身軀,也藉此坦然地敘述著沉重複雜的生命狀態。@P

馬克.加蘭哲Marc Garanger,《阿爾及利亞女子肖像》,阿爾及利亞。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法國藝術家加蘭哲在作品《阿爾及利亞女子肖像》中,記錄了阿爾及利亞女性(自古即有面部刺青文化,但傳統上以面紗蒙面)在戰亂中的處境與歷史。當時的阿爾及利亞人民為了逃避種族屠殺,而逃至敘利亞。但不幸的是,有大量的女性在當地,被特種行業者以刺青侵犯身體、控制、剝削。部分的女性在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YWCA的幫助下逃離,但是過程中留下的身心傷痕卻無法抹除。作為一位戰地攝影師,馬克投入了時間與資源記錄下了這段歷史,也留下了關於身體自主/人性尊嚴的嚴肅論證。

(左)泰坦.K.路 Titine K. Leu,《安娜.「阿爾朵莉雅」.吉本斯》,瑞士(右)蘭德爾.李文森 Randal Levenson《美安娜.「阿爾朵莉雅」.吉本斯攝於豪爾與克里斯特雜耍秀》,美國。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瑞士藝術家路和美國藝術家李文森,分別以繪畫和攝影的方式,記錄下了在雜耍馬戲團中的表演者《阿爾朵莉雅》。這位全身漫佈刺青的表演者,在當時除了擁有明星光環,在雜耍秀的演出收入也是相當豐厚的。阿爾朵莉雅全身的刺青,均為同是藝術家的丈夫作品,其中甚至有全幅的達文西名作:最後的晚餐。即便巡迴表演者相較於社會大眾,還是具有職業特殊性。但比較非自願、生活苦難的象徵,阿爾朵莉雅的刺青顯得較為正向,體現了人類主導自我身體的一種選項。

【II. 運轉中的藝術】

雖然刺青作為藝術,曾經長期被視為邊陲者的印記。但在1891年美國人奧瑞利(Samuel OrsquoReilly)發明了電動刺青機後,大幅降低了技術門檻,讓刺青藝術的藝術性與發展可能性迎來了新的紀元。同時期西方世界開始接觸到日本的刺青文化:入墨 /irezumi,並在20世紀初開始陸續進行相互學習的國際交流。1953年在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 ,仿照日本成立第一個刺青俱樂部。1976年美國休士頓(Houston)則是首次舉行了國際刺青大會。象徵著國際社會開始以新的開放思維,面對刺青這一項身體藝術。

歌川國貞Utagawa Kunisada,《三連屏歌舞伎役者繪-俠盜弁天小僧菊之助(上臂刺青、怒攻追擊者)》,日本,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ndash Jacques Chirac, Paris (Inv. X.2016-2)。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須藤昌人 Masato Sudo,《藍像》,日本,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ndash Jacques Chirac, Paris (Inv. 70.2013.29.10)。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日本藝術家須藤昌人以《藍像》為題,拍攝了一系列的日式刺青(入墨 /irezumi)攝影作品。日本文化中相信,入墨會帶給刺青者力量的加持。於是消防員、人力車夫等勞力工作者們,自古便有各自喜好的刺青圖案。入墨的形式上多源自浮世繪的畫風,題材上也有許多參照了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等等)的案例。入墨文化與當時歐美地區徽章式的刺青不同,包含的色彩更加活潑、所容納的敘事性也更加多元。隨著與西方國家交流,歐美各國對於這樣瑰麗的刺青型態相當有興趣,進而也影響了國際間對於刺青的認知。但是即便入墨的藝術性在國際間廣受推崇,由於和極道(黑社會)的關聯性,讓此文化至今仍處於「被壓制卻持續發展」的狀態。

廷-廷 Tin-Tin,《女性人體前身的刺青圖紋》,法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法國藝術家廷-廷的刺青之路和多數的師徒傳承不同,是從部隊服役期間為同袍(提供了大量的實驗機會)刺青而一步步摸索開始的。除了經營自家工作室,也是法國國際紋身展(Le Mondial du Tatouage)的主辦人。30多年來醉心於刺青,至今已經是法國刺青界殿堂級的教父人物。作品《女性人體前身的刺青圖紋》中的花卉、龍、人物,呈現了廷-廷廣為人知的「現實主義X浮世繪」風格。藉由將日式入墨的圖像「歐洲化」,形塑出了技法上嚴謹,但題材及構圖上自由不羈的個人風格。也很大程度地體現了刺青文化在國際間交流的縮影。@P

【III. 脫胎換骨:傳統刺青的復興】

自18世紀開始,日本之外的亞洲與大洋洲受到殖民政策、外來宗教和社會變革等等影響,各地刺青的傳統都受到了結構性的壓抑。然而到了1980年代,刺青開始成為了西方世界對抗傳統主流價值觀的表徵。刺青創作者們開始在全球旅行、交流,並且將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刺青傳統再次地討論與復興。過程中活力充沛的薩摩亞島(Samoan Islands) ,正是這一波復興運動的取經重點,多文化間的碰撞和激盪,不僅在技藝上進行交流,也同時漸漸疏理出承先啟後的刺青發展脈絡。

《《Koruru 或 Parata (毛利族集會所建築山牆雕刻面具)》,紐西蘭,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ndash Jacques Chirac, Paris (Inv. 71.1959.71.1)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copy 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ndash Jacques Chirac, photo Thomas Duval

葛列格.山謬 Greg Semu,《無題》,紐西蘭,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ndash Jacques Chirac, Paris (Inv. 70.2007.55.8)。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薩摩亞裔的紐西蘭藝術家山謬,為故鄉的原住民進行了一系列編導式攝影的作品。在作品《無題》當中,展現了毛利民族(Maori)以類似蕨類、藤蔓的形狀,組構出對稱的流動感刺青。在毛利文化近代的解殖與重建的過程中,刺青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其中面部的刺青象徵著戰士的身分地位,更是被視為了文化傳承的指標。在畫面裡,毛利青年的戰鬥姿態以及堅毅的眼神,體現了民族的生命力。以刀具敲打顏料進入皮膚的傳統刺青方式,也造就了表面凹凸的特殊質感,成為了藝術和人類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賽德里克.阿諾 Ceacutedric Arnold,《「虎哥」Yonyuk Watchiya》,泰國。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英國藝術家阿諾現定居於於曼谷,所拍攝的作品《「虎哥」Yonyuk Watchiya》,是一將宗教文化體現在身體表層的典型範例。混合了佛教、印度教以及泛靈論,圖案中包含動物、帶有音節的文字和曼陀羅(梵語:मण्डल Mandala)等等符號,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象徵。當此類符號們被並列在一副身體之上,在視覺上形塑出一種厚重的神聖感,也似乎賦予了刺青者某種超自然的能量。如此儀式性的法術刺青概念,對於不同職業者,經常會各有不同的圖案選擇/功能性。對於身體性和心靈性的一體化,做出了深層的詮釋與實踐。

李奧.祖魯艾塔 Leo Zulueta,《男性人體背部的刺青圖紋》,美國,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 (Inv. 70.2017.26.5)。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美國藝術家祖魯艾塔的作品《男性人體背部的刺青除紋》,指標性地展示了刺青文化在美國發展的承先啟後。在世界各地刺青文化的傳播交流之下,李奧受到不同地域的原住民刺青中,抽象、具流動感圖案的啟發,並將美國都會的現代感融入到圖式中。所發展出的「新部落主義」,在傳統與革新之間做了銜接與揉合,深深影響了美國刺青界。相較於傳統象徵符號的取材,更加著重於刺青者們「藉由身上的印記表現自我」的企圖心。

【IV. 世界的新版圖】

197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刺青的文化已經較被大眾理解接受,世界各地也開始出現了各種新興的流派。從過去的次文化定位,到好萊塢巨星的大方展現,刺青的能見度和接受度顯得更加開放。尤其美洲的寫實風格,在研究出具有素描感的陰影表現技法後,在洛杉磯(Los Angeles)有了跨越性的發展。而此時源於拉丁美洲的奇卡諾/Chicano(細線/黑灰)風格,更是以及細膩的寫實技藝與超現實的構圖風靡了加州(California)。

於此展區,是高美館納入了最多館藏,並邀請最多台灣藝術家參與的子題。無論是源於名間信仰的圖騰遺產,或是源於流行文化的符號,都展現出了更多的融會貫通的「自我」元素在其中。

(左)裘伊.金塔那 Chuey Quintanar,《男性人體手臂的刺青圖紋》,美國,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 (Inv. 70.2017.26.4),(右)傑克.魯迪 Jack Rudy,《女性人體手臂的刺青圖紋》,美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美國藝術家金塔那和魯迪兩位藝術家受主辦方邀請,典藏創作的作品,皆為奇卡諾(黑灰/細線)風格的代表。最大的特色就在於細緻的明暗變化所形成的素描立體感。取材上,金塔那擅長以「天主教圖像與中美洲文化結合」的構圖創作,讓作品呈現出既當代又神秘的浮雕質感。而魯迪則是標榜以單針技法創作「多層次的空間流動」。刺青文化發展至此,可以看出正因應創作者和刺青者的需求,陸續以不同的方式跨越傳統。也可以說是更經常性地「重新詮釋傳統符碼」,尋找著更開闊的發展面向。@P

(右)高斌 Gao Bin,《龍龜(玄武)》,(左)高斌 Gao Bin,《變色龍》,台灣。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台灣藝術家高斌的作品,是相當典型東方文化的延伸,也是法方主辦《TATTOO》的邀請創作之一。作品《龍龜(玄武)》取了中文諧音榮歸(光榮歸來)的意象。而《變色龍》則是可見高斌對於自然生態的興趣及關注。畫面之中所承載的故事性、視覺性與精神性,具備了濃厚的台灣特色。以飽滿的色相和水墨漫畫風格融合,屢次在國際賽事中受到肯定。高斌的作品受到台灣文化的滋養,跨越了諸多東方刺青的慣性認知。提供了當代刺青在發展上的一種嶄新可能。

楊金祥 Buddha Yang,《相由心生》,台灣。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台灣藝術家楊金祥,是台灣刺青發展的重要代表者之一,本次應法國主辦方的委託,創作了作品《相由心生》此作也將納入展覽,代表台灣巡迴世界。作品中的宗教符碼參考了雲岡石窟、傳統佛像的樣貌,同時運用空間感、透明感和水墨的筆觸感,形成了細膩的構圖。運用了寓言、歷史、宗教等故事,表現出了柔和平靜的視覺重量,並以此脈絡創立了「亞洲傳統」風格。從楊金祥的作品中,所感知到的不僅僅是圖案或精神,也同時是一段段「透過痛覺感受生命」的修行過程。

【V. 今日刺青】

本次特展中最具前瞻性、最有突破性的部分。在當代刺青百家齊鳴的階段,傳統與當代兩大主軸各有其創新的發展。在傳統詮釋方面,無論是日式入墨、美式的舊派別、俄式的粗曠脈絡或是歐式的生澀/Brut線條,都更趨精緻、更入古出新。尤其是生澀/Brut風格,可以說是完全將身體視作畫布。極度豐富的敘事性,為刺青提供了更接近純藝術的、全新的理解角度。在當代表現方面,跳脫了固有的美學框架,以文字、影像、框格、圖表等等超現實甚至抽象的結構,呈現出了另一種關於自我認知的氣質追求。

(左)伊恩.布雷克 Yann Black,《男性人體手臂的刺青圖紋》,加拿大,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 (Inv. 70.2017.26.1)(右)凱芮.芭爾芭 Kari Barba,《男性人體手臂的刺青圖紋》,美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加拿大藝術家布雷克與美國藝術家芭爾芭,在當代刺青界各自以強烈的個人風格,開拓出了自由自主的刺青態度。布雷克的幾何線條與塊面,已經完全地脫離歷史符碼的框架,而是自我定義為「樸素藝術、德國表現主義和俄國構成主義間擺盪」的圖像。而芭爾芭雖然在技法上沿用了奇卡諾(黑灰/細線)風格,但是更加著重於細部的寫實化,構圖與內容更是出現了海怪之類非常當代科幻的主題。至此,藝術家精神上已屬於純粹繪畫藝術的範疇,而刺青者也開始以更加開放的態度面對自己身上的印記。

蓋伊.艾奇森 Guy Aichinson,《男性人體背部的刺青圖紋》,美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美國藝術家艾奇森的「抽象生物力學」刺青,在步驟上次需要先以數位3D模型進行構圖,以支撐著畫面中極強的視覺震撼力。作品《男性人體背部的刺青圖紋》從奔放的色彩搭配就大大地吸引了觀眾的目光。暖色系的火焰/光線如同太陽一般,散發出強烈的溫度感,而寒色系類似植物的形狀中,則是運用水紋似的流動質感鋪陳對比。兩者之間中間色調,支撐起了超現實的層次空間感。此作為模擬的軀體注入了強大的力量,如同宣示一般,實踐了全新的刺青理念 。@P

【從TATTOO凝視人類文明】

沃爾克amp席夢 Volko amp Simone,《男性人體胸部的刺青圖紋》,德國,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 (Inv. 70.2018.37.1)。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TATTOO》台灣版本,是一個凱布朗利博物館X策展人Julien和AnneX高美館共同策辦的全方位合作案。誠如凱布朗利博物館史蒂芬.馬丁Steacutephane Martin館長所提出的特展目標:「新觀眾開發」及「擾動既有館藏」。近年高美館所推出的國際特展案,均有別於單純的「將海外的展覽掛上台灣的展牆」模式,而是融合了自家館藏及理念,將台灣的原住民及當代藝術置入,並實際策辦的系列文化活動。

高媛 Gao Yuan,《無題女人》,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展場

高美館自2017年開始重新辯證營運主軸。法人化後的2019年初,開始正式地從「南部」的範疇,進階到全方位的「泛‧南‧島Pan Austral Nation」語境。從原住民藝術和台灣當代藝術出發,以迎向南方、面向海洋的態度,關心著台灣為主體的世界定位與多元史觀。以更開闊的視野,探討著多元詮釋的文化可能性。在《TATTOO》展覽空間中,整體所呈現的對話內容,從美感取向,進一步提升到了文化思辨的層次。除了展覽主題本身的意義之外,也很適切地讓高美館「美術館做為城市美好生活的存在」、「成為城市文化創意發電機 」兩大目標再往前進了一步。

菲利克斯‧馬宏-波伊蘇弗爾Feacutelix Marant-Boissauveur,《紋面的馬克薩斯群島男性》,馬克薩斯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 Ary Leblond (1880-1958) donation (Inv. 75.10097)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copy museacute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hoto Claude Germain

在不同的文明體系中,凝視、理解或對待身體的方式,都是深層的文化現象反應。刺青文化發展至今,對於傳承、認同或藝術均有豐富意義。《TATTOO》所體現的價值,並不僅是討論刺青這項主軸。而是「從過往文物的未來性出發」,藉由跨越五千年、涵蓋全球的的研究,建構起多文化對話的渠道。《TATTOO》透過不同型態刺青的對照,提供了觀看藝術和社會的轉變的視點。對於人類「身心自主」的階段進程留下了紀錄,並深入地探討了「身體與靈魂之間」互為表裡的關係。讓無論何種背景或族群的觀眾,都能夠得到印證自身經驗的收穫及反思。展覽期間至2020年2月9日(週日),期間無論是特展本身或是周邊的研討活動皆精采充實,若是有興趣的朋友請別錯過了這一系列的難得機會。

高雄市立美術館,《TATTOO 刺青 身之印》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高雄市立美術館《刺青-身之印》主視覺。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雄市立美術館 【刺青-身之印】

開幕影音:藝壇焦點|高雄市立美術館|「刺青-身之印」當身體成為畫布

展期:2019-09-28(週六) ~ 2020-02-09(週日)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1-103展覽室

804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官方網站】:高雄市立美術館

【官方網站】:TATTOO 刺青 身之印

【購票資訊】:ibon / 博客來售票網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