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未來生活的想像 東亞新銳藝術家跨領域藝術聯展「非典人類」

城市美學新態度
更新於 2017年08月30日05:50 • 發布於 2017年08月30日05:50
。圖/伊日藝術提供。

隨著科技進步,人工生殖與基因工程等技術衝擊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微生物學也改變對疾病的認知,細菌與病毒不全然與人類利益對立。在這些新觀念的發展下,世界各地掀起生物藝術(BioArt)的浪潮,探究人類與生命的本質。

21世紀以來,生物藝術家進駐實驗室,融合生物知識、科學技術與視覺美學,創作一系列繪畫、雕塑、表演與錄像作品,回應科學提出卻無法解決的哲學問題,並賦予人類對未來的全新想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生物藝術

跨領域藝術聯展「非典人類」,長谷川愛《不可能的小孩》討論生殖議題。圖/邱家琳攝。

為探索科技與人類的互動,今年8月,藝術創作團體「㗊機體」與伊日藝術台北空間推出群展「非典人類」,邀請陳逸云、郭城、宮保睿、長谷川愛、顧廣毅、林沛瑩等6位東亞跨領域藝術家,透過科幻想像和虛擬世界的建立,詮釋科技延伸出的社會議題與文化現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其中,陳逸云與林沛瑩都以人類與病毒、疾病的關係為主題創作。前者想像手抖與咳嗽等疾病症狀,轉化為動能或生產物件,描繪病痛帶來的正向價值;後者藉由設計訓練操、桌遊與追蹤自身生活史,討論人類與病毒穩定共生的可能性。

林沛瑩《病毒馴獸師計畫》與陳逸云《病著唄》。圖/邱家琳攝。

陳逸云《病著唄》

為了翻轉疾病的負面印象,陳逸云《病著唄》描繪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肺炎或糖尿病的年長者們,在臥室、商店、浴室、體育場、餐廳與花園等養老院空間,運用手抖、咳嗽與發燒等症狀,進行發電、彈奏樂器與吹製玻璃等虛構行為。

對陳逸云來說,咳嗽是有活力、具有動能的狀態,也是家族的共同記憶與情感連結。她以祖孫之間的親暱關係為元素,描繪老人睡覺期間的咳嗽聲,被仔細紀錄在音軌上,錄製一首首美妙的童謠旋律,並傳送到隔壁房間給可愛的孫子聆聽。

中國藝術家陳逸云《病著唄》,咳嗽聲被紀錄在音軌,成為美妙的樂曲。圖/伊日藝術提供。

另一幅畫則描繪老人藉由咳出大量的氣體吹製玻璃,咳得越厲害,形狀就越美,在藝術商店販售的價格也越高。老人也被視為「職業的咳嗽者」與「今日之星」,專門生產漂亮的玻璃花瓶,孫子相當崇拜爺爺,學習以咳嗽來吹製花瓶的技巧。

「年長者常認為自己的病痛拖累家庭,沒有產值與生產能力,逐漸失去自信心。」陳逸云表示,她也透過《病著唄》創造疾病、經濟與情感的連結,想像未來老人能轉化病痛生產物品,支付自身養老金,藉此獲得自我認同與社會價值。

曾修習醫學課程的她也提到,這是個前所未有、致力追求健康的時代,人們每周健身、做瑜珈,強調營養均衡的飲食,但要求身體完全不生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苛刻的想法。

中國藝術家陳逸云《病著唄》,老人與小孩透過咳嗽,吹製玻璃花瓶。圖/伊日藝術提供。

林沛瑩《病毒馴獸師計畫》

談到病毒,人們多半避之唯恐不及,試圖用藥物與疫苗消滅它的存在。但林沛瑩與荷蘭病毒學家共同發展《病毒馴獸師計畫》,探索流行病突變更頻繁、尚未發明疫苗的情況下,病毒與人類能否馴服彼此或互利共生。

台灣藝術家林沛瑩《病毒馴獸師計畫》。圖/邱家琳攝。

藝術家與科學家透過抽血檢測免疫反應,並紀錄過去兩年內的行動位置,建構自身與病毒的生活史。他們觀察自己是否與諾羅病毒擦肩而過,或感染諾羅病毒卻沒有出現症狀,不知不覺獲得免疫力,以及感染後發生嚴重上吐下瀉的情況。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病毒、人體與遷徙的關係,林沛瑩以病毒擴散的過程為主題,設計2到6人的桌上遊戲。擔任病毒馴獸師的玩家們,透過擲骰子與移動棋子,模擬疾病發生後,如何認識身體特質、能否獲得免疫力、選擇得病或清除病毒等狀態。

林沛瑩以病毒擴散為主題設計桌遊。圖/邱家琳攝。

同時,她也推出兩種病毒馴獸師課程,以不同訓練操鍛鍊身體,改變人類的行為模式。一種是選擇得病,經歷痛苦的症狀後,獲得免疫力,另一種則是隨時保持警覺,避免接觸病毒,確保不被感染。

「病毒一定要倚賴人類才能存活,而人類也仰賴病毒。」林沛瑩表示,雖然人類跟病毒有敵對關係,但也會互相助益,像人體有個基因段起源於病毒蛋白,若缺少這個病毒基因段,人類就無法形成胎盤,便不能延續生命。

她也提到,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導致許多年輕人死亡,因為老一輩的人曾感染結構類似的病毒,已經擁有免疫力。她從這個案例中領悟,如果人類刻意不去接觸病毒,只把它當敵人消滅,在這個不斷變動的生物環境中,遲早會落得悲慘的下場。

在病毒馴獸師課程中,宛如武術打樁的現場裝置。圖/邱家琳攝。

非典人類 Atypical Human
日期:2017/08/04 – 2017/09/03
時間:周二到周日 13:00 – 19:00
地點: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延伸閱讀: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耕耘在地藝文生命力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