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後,到底還該不該跟前任做朋友?這一個吵到爛掉的問題,也許永遠也不會有答案。
不過,敝人在撰寫碩論《分手後依附系統之運作、互動關係類型與適應效果》的過程當中,倒是發現了一些過去從來沒有人探索過的蛛絲馬跡,也許可以做為大家的參考方向。
分手後做朋友,真的會過得比較不好嗎?
對於「分手後能不能做朋友」這個大哉問,許多人的第一直覺就是:「做朋友一定會過得比較差呀!要分不分的。」
但事實上,根據我的研究發現,有 21% 的人在分手之後,確實還真的跟前任做了朋友。那麼,這些人在分手之後過得好不好呢?我把過得好不好這一點,分成「情緒適應」跟「生活適應」兩部分來看:
- 情緒適應:分手之後負面情緒出現的頻率多寡,負面情緒越少,則適應越佳。
- 生活適應:分手之後,日常生活回歸正軌的程度,或是將生活重心轉移到感情之外的程度。若越能回歸正軌、轉移重心,則適應越佳。
結果研究資料顯示,分手之後,無論你有沒有和對方做朋友,你的情緒適應和生活適應都不會有所差異。唯一會在情緒及生活上適應較差的,就只有似戀關係而已!
似戀關係:你的做朋友,是不是只是朋友?
什麼是似戀關係呢?所謂的似戀關係,就是你們明明已經不是男女朋友了,卻還總是做著男女朋友之間才會做的事情,譬如說曖昧簡訊、照三餐關心、接送上下班、擁抱接吻、愛撫上床⋯⋯。反正只要是你認為你只會和伴侶發生的關係,卻持續發生在已經分手的你們之間,那麼你們的關係就可以稱之為似戀關係。
分手後純朋友的關係,和分手後的似戀關係,可以透過你們在分手之後的依附關係,被明顯地區分出來。
什麼是分手之後的依附關係呢?簡單來說,就是在分手之後,從你和對方的互動中,你所感受到的焦慮程度與逃避程度高低所組成的關係,就是分手後的依附關係。
雖然在過去從來沒有人測量過分手後的依附關係,但理論上是可以測量的:一份依附量表,只要經過文字上的修改,便能測量一對夫妻之間一方對另一方的焦慮感與逃避感、一對情侶之間其中一方對另一方的焦慮感與逃避感、孩子對父親/母親的焦慮感與逃避感、一個人對知己閨密的焦慮感與逃避感。
(同場加映:分手後要不要做朋友?關係心理學:分手後,請把彼此的照片刪除)
因此在我的研究當中,我便將依附量表修改成可以測量分手後與對方有聯繫者,對對方的焦慮感與逃避感的量表。
根據我研究的結果發現,分手之後,如果你們之間的關係是似戀關係的話,那麼你對對方的焦慮感會顯著大於純友誼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分手後,雖然口口聲聲宣稱你和對方只是朋友,但你卻老是擔心失去對方、擔心對方不想親近自己、無法忍受對方不在你身邊、對於對方不贊同自己的想法時會覺得自己很糟⋯⋯等等,那麼,你的純友誼,可能其實只是似戀關係,自然而然地,調適得也會比較差了。
圖片|Photo by DANNY G on Unsplash
如果真的想要純友誼,那請多找幾個安全避風港
事實上,我的研究還發現了,交往時越焦慮的人,分手後若和對方主動維持聯繫,那麼分手後的依附關係也會越焦慮;而前面又提到,似戀關係的那群人,正是分手後依附關係越焦慮的那群人,所以這就像是一條切不斷的絲一樣,即便名義上分手了,實際上你們的關係根本就沒有斷開。
而更前面又提到了,這樣的情況,正是情緒適應與生活適應較差的情況。
那麼,如果你在交往時就很焦慮了,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我的建議是:多找幾個安全避風港(Save Heaven)。
什麼是安全避風港呢?這就是依附關係最原始的樣態:當小嬰兒認定了某一個或某幾個人為主要照顧者之後,那麼就只有主要照顧者出現,並使用安全感三要素,才能安撫小嬰兒。
而這個主要照顧者,就被稱為安全避風港──為孩子遮風避雨的港口。
在愛情裡的依附關係也是一樣。「當你孤單時你會想起誰?」那個人基本上就是你的安全避風港,你在遭逢急難時會想要找他安慰。
但是,如果那個人正是你的分手對象呢?那很抱歉,一味地一直找對方安慰,可能只會讓你們越陷越深,把純友誼的面具越掛越重而已。
這個時候,我會建議你試著在有心事、有需要人安慰、有事情想找人分享時,試著多灑網,把每個事件分享給不同的朋友、家人,看誰能夠給你比較多的回應,試著把全部集中在前任的心力,分散給多一點的人承擔。
(推薦閱讀:安全依附戀人不一定很「安全」?致焦慮依附的你:成熟需要的是歷練而非安全感)
當然最好的話,能夠找到安全依附的人來承接你想分享的快樂悲傷是更為恰當的,即便我才在前兩篇文章提過,其實安全依附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絕對的安全,但是相對而言,比較安全、比較能夠承接的人還是多一些,如果能找到適切的人排毒、安慰,那麼你才比較有可能真的放下、真的和前任做朋友。
也許到那個時候,你也不會執著一定要和前任做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