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化大,氣溫一轉涼就容易導致氣喘急性發作緊急送醫。但突然發生的喘不過氣,可能是連醫生都難以判斷氣喘或過敏、慢性阻塞性肺病,該如何自救與治療?
一位年屆90歲的老伯伯,身體雖然硬朗,但因為常喘不過氣,來到門診就醫,由於患者是50年的老菸槍,且影像學檢查發現肺泡腫大、支氣管壁變厚,判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併支氣管擴張症。
想不到經過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患者喘的症狀竟然改善,肺功能也從重度障礙大逆轉成輕度,但COPD患者肺部損傷是不可逆的,且喘的症狀應該是持續性的,懷疑不是單純的COPD。
後來有一次這位患者的女兒陪同就醫,她也是門診的氣喘患者,從家族史懷疑她同時罹患氣喘,測過敏原後發現是對塵過敏,改善用藥後,患者整體症狀都好轉許多。
氣喘和COPD臨床症狀相似,很難清楚鑑別
兩者症狀都可能會「慢性咳嗽、喉嚨有痰、容易喘」,患者不容易自覺判斷分辨,就醫時症狀如果說明得不夠詳盡,醫生得花更多時間像偵探般抽絲剝繭發掘各種可能性。
氣喘產生COPD病徵
氣喘患者若不定期就醫、規律使用藥物,也可能演變成COPD。
雖然大多數氣喘患者的肺功能受損具可逆性,是與COPD區別的關鍵特徵,但部分氣喘患者隨著病程延長,在不斷地重複發炎、修補、重組、纖維化的過程中,氣管壁隨之增厚,肺功能也會逐漸走下坡,可逆性變小,在臨床上更難鑑別。
更複雜的是這兩者之間有模糊地帶,有些患者同時有氣喘及COPD的特性,稱為「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病症(ACO)」,重疊著的兩種病症同時侵犯氣管,更容易產生其他像支氣管擴張症等合併症,且預後不佳,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需要更仔細地評估、問診,對臨床醫師是一項挑戰,也引起全球醫界高度關注。
患者難判斷、醫生也常誤診,那麼到底該如何區別是氣喘,還是COPD?
一般會以年紀、症狀發作的情形、有無過敏家族史及是否有抽菸習慣等作為臨床初步判斷。
若「咳、痰、喘」的發作在20歲之前、且有家族病史者,症狀發作時間為清晨或深夜時,大部分為氣喘患者。而超過40歲、有抽菸習慣、一運動或爬樓梯就氣喘吁吁的患者,則罹患COPD的機會很高。
進一步確診則是依賴胸部X光檢查及相關的肺功能檢查,包括肺量計檢查、支氣管擴張試驗、支氣管激發試驗、肺容量測量、肺瀰散量檢查等,患者最好有耐心地配合這些檢測,並依照醫囑接受治療。
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維持肺部健康,民眾本身也需要提高健康意識。醫生提出以下建議:
● 首要之務是別再吞雲吐霧了。「吸菸」是造成COPD最大的禍首,平均每4名吸菸者,就有1人罹患COPD,香菸裡的數百種有害物質,會刺激呼吸道造成慢性發炎,長期下來呼吸道與肺泡變形,導致呼吸困難。並且營造無菸環境,要求有抽菸習慣的親友不要在家中吸菸。
● 儘量避開致病因子。維持居家環境的清潔與乾燥、減少接觸過敏原,如塵蟎、蟑螂、寵物的毛屑、黴菌、花粉等。
● 當環境空氣污染較嚴重時,儘量減少外出或戴上活性碳口罩。此外,居家環境整修或油漆牆面後,最好等待2個月再入住,並維持空氣流通,減少呼吸道的刺激。
● 看對科別,別以為喘、咳只是感冒。台灣成年人的氣喘及COPD被嚴重低估。兒童氣喘罹患率接近15%,成人卻估計只有2~4%。
而一項調查更指出,台灣有超過四成患者不知道自己罹患COPD。原因之一可能是許多患者出現咳嗽、痰的症狀,就以為是感冒。
感冒最常表現的症狀是發燒、咳嗽、流鼻涕,而如果沒有發燒,或是咳、喘、喉嚨有痰的情形超過7天,尤其症狀往往在早上或晚上特別明顯,建議尋求胸腔科或過敏免疫科專科醫師的幫助。
● 儘量詳實記錄症狀,並提供家族病史。包含喘的發作是間歇性(時好時壞)或持續性、夜晚、清晨時較易發生,還是走樓梯或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家裡是否有人有氣喘病史、抽菸或工作環境是否有室內空氣污染等,多提供線索讓醫生判斷。
● 乖乖用藥定時治療。氣喘可以透過規則用藥,慢慢恢復肺功能。一位氣喘患者從20幾歲出現症狀開始,即自行購買成藥、氣喘噴劑,甚至到診所施打類固醇針劑止喘,一直到40歲因胸悶困擾來胸腔科求診,建議她規則用藥後,不舒服的症狀、肺活量、生活品質都得到改善。
而COPD雖不可逆,但積極規律治療可減緩症狀及惡化速度。
也別忘了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均衡飲食、紓緩壓力及適度心肺運動,都能促進肺部健康。
1分鐘教室 什麼是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病症?
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病症(ACO)是醫界為了及早揪出氣喘與COPD重疊病症患者,於近年提出的新病症。
2014年,全球氣喘創議組織(GINA)與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創議組織(GOLD)共同提出一個新名詞: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症候群(Asthma-COPD Overlap Syndrome,ACOS),而今年更去掉症候群的字眼,改為ACO,「症候群很像大雜燴,容易什麼症狀都被歸進來,因此最好讓它獨立成一種病,可以好好思考以後用藥的問題,」。
這是很新的病名,目前都是靠著臨床評估,包括病史詢問、職業或氣體曝露和支氣管擴張劑的可逆性變化來判別,醫界需要有更多研究來定義這些重疊的症狀表現,以確定這些病患使用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阿羚 天冷喘不過氣,以前不會現在會,是不是跟打實驗針劑有關?
2021年11月17日01:5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