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深夜9點51分,國道3號北向63公里處,一輛開啟自動駕駛的白色特斯拉,高速撞上正在內側車道施工的工程車。這一撞,最終導致一場兩車追撞、1死2傷的重大車禍事件。
「兩次撞擊只隔了20秒,前方的特斯拉駕駛甚至還沒下車,」第一時間抵達事發現場的國道警察局龍潭分隊長林志忠回憶時嘆氣,工程車的防撞設計雖保住了第一次特斯拉撞擊工程車時沒出人命,卻仍防不了隨後而來的第二台轎車追撞,讓第一時間在現場盡責擺放三角錐的25歲年輕工人,送了性命。
防撞工程車後加掛兩個粗壯鐵圈連接而成的防撞架,被暱稱「蠍子車」。因為造型獨特,如今成為台灣自駕車的最大盲點。(國道警察局提供)
儘管台灣目前缺乏完整紀錄,但根據現有公開資料顯示,這很可能就是國內第一起因使用自駕輔助系統,所涉及的國道死亡車禍。
國外電腦看不懂台灣「蠍子車」?
而根本原因,特斯拉車主在第一時間已給了答案——該名46歲江姓駕駛對國道警察坦承,他開啟自駕功能後未注意路況,電腦系統未能即時辨識出施工中的防撞緩衝車,引發連環車禍。
「『蠍子車』是現在自駕車最大的bug,」經營網路社團「MY TESLA買特斯拉」的特斯拉車主林裕傑,一聽到事故過程就脫口指出。
車友界暱稱「蠍子車」的防撞緩衝車,是因為在工程車後加掛兩個粗壯鐵圈連接而成的「防撞架」,形似蠍子長尾而得名。
林裕傑指著方向盤前方的數位儀表板說,蠍子車造型獨特,他開特斯拉5年多來,明顯感受到電腦視覺不斷進步,但唯有這款車總是無法被正確辨識,常顯示為模糊的貨車形狀。所以他每次在國道上看到,一定早早介入、接管駕駛繞開。
防撞車身後這兩個造型獨特鐵圈,作用在於能承受時速超過100公里高速衝撞。當車禍發生時,可以有效吸收撞擊力道,並減少傷亡。
然而,也正因為造型獨特,防撞車如今已成為台灣自駕車的最大盲點。
「台灣的防撞車在國外自駕車訓練數據庫中可能很少出現,或形狀完全不同,」專長電腦視覺領域的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副教授邱維辰指出。
邱維辰解釋,電腦影像辨識的原理是讓機器看過夠多東西後,逐漸學會判斷什麼是車子、是什麼車子。現有自駕車的影像辨識系統多半是在國外訓練,台灣特有的車輛或物件,很可能根本沒出現在訓練過程中,誤判機率就會偏高。
近半施工車事故,都與駕駛輔助有關
高公局去年開始,統計施工或養護作業撞擊事故與開啟駕駛輔助系統車輛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去年總計發生79件國道施工車輛交通事故,其中肇事車輛具駕駛輔助系統者多達36件,佔比將近一半。
且單是3月7日死亡車禍當週,就連續發生3起同類事故。而涉案車輛廠牌從特斯拉、Lexus,到Skoda,均有使用駕駛輔助功能,可見「蠍子車」確是駕駛輔助系統普遍罩門。
據《天下》查詢,至少自2019年來,台灣網路上就已出現特斯拉遇到蠍子車停不下來的相關討論。但無論是車廠或主管機關,對這一問題至今都仍未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每次出事,總是以車主負起最終責任作結。
目前台灣市售自駕車都屬於L1或L2等級的輔助駕駛系統,按規定,駕駛確實有責任全程監督。但問題在於,隨著自駕技術愈來愈進步,車主自然會愈來愈容易放手讓車輛自駕。在此前提下,將所有人的交通安全僅寄託在駕駛能夠「自律」,卻沒有任何配套措施,是否真的實際?
以自駕功能最成熟的特斯拉而言,《天下》訪問的3位車主都坦言,現在上了國道,9成以上時間都已交給自駕車自己開,時間長了一定會分心。這也成為防撞車遭撞事故頻頻發生的背後原因。
《天下》記者跟隨一名特斯拉車主實際測試開上國道,也發現,在路況相對單純的國道上,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表現良好,最基本的加減速跟車、自動煞車,都難不倒它。就算前方遇到慢車或大車,也能自行變換車道。「基本上完全不用做什麼事,」這位車主輕鬆地說。
當自駕車功能愈先進,車主愈容易鬆懈、甚至選擇相信電腦判斷,百分之一的失誤出現時,就發生人車失靈的真空盲區。(黃明堂攝)
但,「正因意外情形機率不高,所以駕駛就會放鬆警戒,甚至發生危機狀況時還會選擇相信系統而不介入,反而導致自身陷入風險,」另一位在2018年就入手特斯拉的老車主黃群凱受訪時,點出這正是目前自駕領域人車協作的最大盲點。
這正是最危險的陷阱,自駕功能愈先進的車輛,車主就愈鬆懈、愈不需要參與駕駛。而當系統出現百分之一的失誤,意外往往就發生在人、車都失靈的真空盲區。
而《天下》就相關事故詢問台灣特斯拉,至截稿前尚未獲得回應。
高度自駕化時代來臨,台灣卻無法可管
眼前真正的問題是,「自駕技術要做到完美還很遙遠,高度自駕化的時代卻即將來臨,而台灣還沒相關單位來管,」專長自駕系統的台大機械系副教授、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專任委員李綱點出。
目前美國交通部底下已設有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開始發布自駕車安全標準,明確要求自駕車廠商定義如何保障乘客安全,並向該機構報告碰撞事故。德國法院甚至曾判決禁止特斯拉用「自動駕駛」這個名詞進行宣傳,以免誤導消費者。
然而李綱指出,台灣對自駕車的監理仍缺乏作為,「台灣交通部甚至不存在像NHTSA這樣的設計。」
特斯拉滿街跑的時代,台灣卻開進三不管地帶。(黃明堂攝)
以台灣現有機制而論,若發生類似3月7日的死亡車禍,相關單位中高公局只負責施工,國道警察局只負責初步調查。至於運安會,受限於現有組織架構,只能被動受理達到一定傷亡規模以上的安全事件。換言之,台灣針對自駕車的安全監理目前堪稱三不管地帶。
「台灣監理單位應該要有動作,建立專責的機制和監理能量儲備,不能讓民眾再處於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李綱呼籲。
進一步思考,台灣現正希望將包含自駕功能的電動車產業打造成第二座護國神山。但若政府對國內真正上路的自駕車環境都缺乏安全監管意識,產業生態又豈可能健全發展?(責任編輯:吳廷勻)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46期《歐洲巨變現場》
駿 應該是檢討開車的吧
2022年04月21日07:12
洪文信 不要污辱了蠍子車,是駕駛人的問題,凎
2022年04月22日04:04
湯姆 本末倒置,倒果為因。
2022年04月21日08:39
徐世明 方便變成了隨便!開車的尿性,不意外,這不會是最後一起事件,這些依賴電子產品自動駕駛的為何不乘坐大眾運輸?
2022年04月21日08:31
振厚 所以怪罪施工車輛嗎?
自動駕駛是對的?
2022年04月21日11:1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