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這部在英國上映的紀錄片,為何遭到中國學生抗議?

換日線
更新於 2024年10月31日04:23 • 發布於 2024年10月17日05:02 • 李易庭 Joyce/有意思
這部在英國上映的紀錄片,為何遭到中國學生抗議?

上週六,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法學院的電影節,觀看了一部由美國導演葛靜文(Vanessa Hope)執導的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Invisible Nation),娓娓道來臺灣多元的民主社會風貌,以及在中、美兩大地緣政治的更迭下,努力爭取自由與認同的故事。

與此同時,紀錄片中聚焦的人物──蔡英文前總統──也開啟了她卸任後首次訪問歐洲的行程。不過,就在觀影前一日,英國《衛報》才指出,英國外交部曾要求臺灣方面「推遲」訪英行程,以避免在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下週訪中前激怒中國。對此,蔡英文辦公室則回應,對於來自各國的邀訪將基於整體安排,相關行程規劃會在適當時間對外說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而關於臺灣艱難的外交處境,作為海外留學生的我也深有感觸。

從留學生視角看「臺灣對我意味著什麼?」

我在第一次申請亞美尼亞簽證時遭拒,因為發現他們所認可的電子簽國家只有「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而非臺灣;在學期假期時,當我想去鄰國喬治亞旅行,卻發現他們並無認可臺灣護照,只好作罷;畢業典禮輪到我上臺時,主持人竟不小心將「臺灣(Taiwan)」唸成「泰國(Thailand)」,引發一場烏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除此之外,臺灣人的身分也時不時會帶來一些歸屬感上的拉扯。最近一次,是近幾日的雙十國慶日,我一邊在倫敦的鼎泰豐和臺灣朋友吃著小籠包,一邊看著社群媒體上關於中華民國國旗含義的討論,內心再次反思起「我是誰?」「來自哪裡?」「臺灣對我意味著什麼?」等探問。

在臺灣出生長大到 17 歲的我,不知不覺來到海外生活也已經 4 年多。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仍像個「局外人」,當大家在年初的總統大選投下選票時,我只能在 YouTube 上觀看新聞直播,手頭上還忙著明天要交的作業。

然而,也有無數個瞬間,我感受到自己與這座島嶼之間仍存有如影隨形的羈絆──像是在國際政治經濟課堂上聽到「臺灣」時,會下意識地眼睛一亮;當外國朋友好奇問起我的注音符號鍵盤是什麼東西時,我暸解到原來歸屬感不一定要是單極的名詞,僅能由物理上的所處背景而定。「歸屬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它同時具象化地存在於我書寫的文字、味蕾上的記憶、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並不會隨著離家的距離和時間增加而消逝。

我想起一位生活在倫敦的德國朋友,曾經這樣和我說:「倫敦的國際化時常讓我忘記自己是德國人。」在這樣具有高度文化多樣性的環境中,確實讓人的身分認同更具流動性;不過,即便是在倫敦這樣國際化的大都市裡,也依然能看見不同族群致力存續國族歸屬感的蹤跡,像是矗立在市中心的中國城,或者一個印度朋友告訴我,每年排燈節他們都有一同齊聚、燃放煙花的慶祝活動。

歸屬感作為可以凝聚眾人的力量,已經是 21 世紀以來政治學研究的重要範疇。在當今的國際秩序裡,我們以主權和國界劃分人群與地域,形成各自的族群與國家,而全球化看似讓彼此的交流更加頻繁,卻也帶來了新的衝突與挑戰。

不管是國際間最受矚目的烏俄戰爭還是以巴衝突,或是歐洲社會內部極右派興起所帶來的反移民運動,抑或當我們回顧臺灣政治民主化的歷程,都能觀察到「國族認同」在這些議題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國學生抗議《看不見的國家》在英國校園放映

在《看不見的國家》紀錄片放映前,有一位中國學生在電影節的論壇發起抗議,表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應該認知到「臺灣在該議題的政治敏感性」,而不應該推薦這部作品。

其實,關於臺灣的國際處境在我的校園中引發討論,已經不是第一次。今(2024)年 4 月 LSE 一則研究年會(LSE Festival)的宣傳中提到臺灣是一個國家,就引發了許多留言激辯。最有名的事件,莫過於學生會大樓前的裝置藝術地標「顛倒世界(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這顆地球將臺灣與中國使用不同的顏色區隔開來,因而造成許多中國學生不滿。

《看不見的國家》放映後,於線上問答的環節中,導演葛靜文提到:「外交的意義在於如何穩健地促進艱難的對話。

這使我想起創作「顛倒世界」的藝術家 Mark Wallinger 為其作品所下的註解:「聯合國是確定名稱和邊界的權威機構。這是我們從另一個視角所認識的世界,既熟悉又陌生,同時不斷變遷。」

雖然我們難以改變規章或是既成的歷史事件,但只要願意打開心胸,透過不同的視角去認識世界,就能看見框架之外的機會與希望;如同葛靜文以美國人的視角看待臺灣人的社會,或是 Mark Wallinger 眼中的兩岸關係,都賦予了未來嶄新的可能性。這樣一來,我們在身分認同上的光譜性便不再是阻礙,而是豐富對話的養分。

走在倫敦向晚的微風裡,並肩而行的是和我一起觀影的臺灣朋友,他堅定地說,「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將在臺灣所發生的這些故事告訴更多人。」我點點頭,心中泛起一股暖意,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延伸閱讀】

●「我真的在英國留學?」在 9 成都是中國學生的班上,唯一一名臺灣人的心聲
●從台灣、劍橋、香港到北京,「走出去」後我看見的事——與兩岸青年們線上對話「答客問」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9
  • 知行合一
    因為這是詐騙影片不是紀錄事實 我台灣人也不認同啊
    2024年10月18日07:13
  • 榮達
    學歷造假,死不承認、拒絕道歉,不敢面對,要認同也是中華民國,不是台灣,有膽改國名啊
    2024年10月18日01:37
  • 小楊
    台毒
    2024年10月18日00:32
  • 阿南
    寫的很好👍非常好的文章
    2024年10月18日00:28
  • Albert Sun
    沒有隱形國家,只有隱形女俠
    2024年10月18日00:2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