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長照爭議逾半和財務有關!「照顧協議」助家人談錢不傷感情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8月13日03:50 • 發布於 08月13日03:50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鄧桂芬 圖/photoAC
長照爭議逾半和財務有關!「照顧協議」助家人談錢不傷感情

一份調查顯示,照顧爭議事件的類型超過一半是財務問題。當家有長輩需要照顧時,想與手足談錢卻不想撕破臉,召開「家庭照顧協議」就有機會開啟對話,不過需注意「4條件」和「3不」,才有機會順利和家人達成照顧共識。

住在嘉義的53歲梅子沒有結婚,而且多年來也無法出門工作,主要原因是她從年輕至今,花了將近30年的青春歲月獨力照顧著父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梅子的83歲爸爸在54歲時中風,後續又出了重大車禍、骨盆骨折,加上後來又有輕度失智,生活能力只剩簡單的口語表達、吃喝、和坐起身;75歲媽媽則是喪失聽力且罹患中度精神疾病多年。照顧父母讓梅子難以擁有自己的生活。

「特別是在爸爸79歲後生活自理能力大幅下降,進入照顧困難最高峰,我幾乎處於崩潰邊緣,」梅子感慨道。

梅子並非獨生女,她還有一位住在外縣市的哥哥。她希望哥哥能幫幫忙,除了分擔雙親的照顧責任,也期待哥哥能供50萬元協助修繕老家,處理漏水及沒有廚房的問題,讓她減輕照顧重擔。「但向哥哥提起卻遲遲沒有好的回音,」她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過,兄妹僵持的狀況並沒有很長,當他們在社工及法扶基金會律師的陪伴和引導下,完成了「家庭照顧協議」之後就大幅改善,兄妹和解,在爸爸今年3月過世前,哥哥也常常回家陪伴父母,讓爸爸圓滿走完這一生。

符合4條件、注意3不 可順利完成照顧協議

「家庭照顧協議」類似家庭會議,目的是讓家人開口討論長輩照顧問題。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與法律扶助基金會在2019年推廣家庭照顧協議,並發展免費的線上指引工具,幫助照顧者踏出與家人開口討論的第一步。

這份線上指引工具約需花費15分鐘,並完成9項步驟,例如:輸入被照顧者的失能程度、經濟條件等,就能自行盤點可運用的長照資源、評估資產、以及長照付費能力。民眾可將最後結果列印出紙本,作為家庭會議的文件。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指出,其實只要符合4個條件,就有機會能召開家庭照顧協議,包括:

1. 有邀集家人談照顧的動機

2. 了解被照顧者的失能狀況

3. 家庭照顧計畫有改變的必要

4. 至少有1位以上的家人願意共同討論

然而,陳景寧也坦言,這份「自助式」的線上指引工具比較適合關係還好、有意願、有能力、但不知道怎麼談的長照家庭,然而有一些主要照顧者沒有自信或不敢和家人討論,或找了家人卻難以溝通,就需要「他助」了。

陳景寧說,目前家總提供的「他助」辦法為導入社工和律師,案主可撥打家總專線(0800-507-272)並提出申請書,法扶律師則可透過遠距視訊方式接受諮詢,讓家庭照顧協議能在最多3次的會議中,談成具體的新照顧計畫。

「召開會議的成功因素,不外乎是事前準備資料,找對主持人,談具體計畫,不談新仇舊恨,」陳景寧強調,這也是為什麼都會提醒家庭要注意「3不」,也就是不插嘴、不翻舊帳、不強求公平,「這很難,但要做,大家才可能心平氣和坐下來討論。」

自家總與法扶推廣家庭照顧協議至今,已有33人申請「他助型」的家庭照顧協議,而需要法律諮詢的類別則包括扶養議題、監護與輔助宣告、遺產與繼承、債務與財務分配等,也可看出每一個家庭爭議都不一樣。

梅子就是其中的申請者之一,在社工和律師的協助下,哥哥願意伸出援手協助照顧父母,但修繕房屋的金援部分須由梅子先行代墊,等到哥哥有錢後再慢慢歸還給她。

「我曾經跑去法院諮詢了好幾次,但都沒有人能真正幫助到我,我還被親友責怪,怎麼可以跟外人說這種事,」梅子說,幸好在家總和法扶的協助下,完成這份家庭照顧協議,鉅細靡遺的文字幫助她和哥哥達成協議之餘,在財務上對她也更有保障。

照顧爭議走調解的困境:僅1成調解委員懂長照

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多數人認為照顧是自己的責任和本份,像梅子一樣扛下長期照顧雙親責任的家庭照顧者愈來愈多。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像梅子一樣幸運,不少人在開口談錢、談照顧分工時,就已經撕破臉,只能尋求調解或走到訴訟一途,才有機會解決照顧爭議。

根據家總今年5月的「對親屬長期照顧議題之經驗與看法」線上調查,205份問卷中有137名調解委員填答,其中37名調解委員曾經調解過照顧爭議事件。

而進一步細究爭議類型,以「被照顧者(例如長輩)財產或資產分配問題(27.3%)」最多,之後依序是「照顧費用分配不公(25%)」、「照顧方式看法不同(15.9%)」、「長輩或晚輩未盡扶養義務(15.9%)」。

「從中可以看出,照顧爭議超過一半都是財務問題,」陳景寧分析道。法扶執行長周漢威補充,每年法扶會接到4,000多件有關扶養的照顧議題,可見無論是財務或照顧分工,都是長照家庭的重大問題。

然而,家庭想走調解程序,不想走法律訴訟,卻也不一定有用。因為調解委員可能不了解政府提供了哪一些長照資源。

根據家總的調查,雖然約8成調解委員自認了解長照2.0資源,但能明確回答具體服務的人不到1成,而協助調解照顧爭議時,僅35%曾在調解會議中運用過長照資源。

「如果能培訓或強化調解委員對長照資源的認識,或許能發揮減少訴訟的效果,對個人、家庭、和政府都有幫助,」周漢威說。為此,法扶與家總近期開設「調解委員長照培力課程」,有興趣者可上網查詢與報名。

延伸閱讀:

巴氏量表用途是什麼?巴氏量表申請流程、分數和範本下載

「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來了!開徵全民長照保險有譜了嗎?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