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台灣、日本、南韓等地小魚乾驗出微塑膠!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此研究要告訴我們什麼?

iCook 愛料理
更新於 2022年05月05日06:55 • 發布於 2022年05月05日06:55 • 笑笑貓

無論是吃作為零食的杏仁小魚乾,或是吃餐廳的花生小魚乾等開胃小菜,我們都有可能已經將海洋微塑膠吃進體內了,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就針對了小魚乾與微塑膠做了專業研究,而研究報告也獲選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山大學的這份研究報告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Photo:pixabay

小魚乾含有的微塑膠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從台灣、日本、南韓等地出產的14項魚乾產品中,分別驗出了微塑膠,平均每隻小魚乾含有的微塑膠多寡依序是:日本、中國、斯里蘭卡、南韓、越南、台灣及泰國,其中又以日本產的「小鱗脂眼鯡」所含的微塑膠最高,平均每隻魚最多可能含有2個微塑膠,而所含微塑膠最少的是泰國產的「側帶小公魚(丁香魚)」,需要吃掉超過500隻小魚乾才有可能會吃到微塑膠。至於台灣常見的丁香魚乾,含微塑膠的魚隻數量佔比約為3.2%,意即平均食用31條魚乾就有可能會意外攝入1個微塑膠。

Photo:中山大學

小魚乾中的微塑膠成份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小魚乾中的微塑膠將近80%屬於塑膠纖維、其次是塑膠碎片,種類以聚乙烯(PE)為主,這些微塑膠可能來自於大型塑膠碎片的分解,以及人為廢水排放所造成。在本研究中要吃到1個微塑膠的魚數量分別為:越南14隻、韓國8隻、中國及斯里蘭卡約3隻。研究團隊指出,雖然微塑膠在小魚乾的含量可能會受小魚的種類和大小的影響,但此研究呈現的事實是微塑膠已經存在不同國家、地區的漁產品了,後續值得更深入的關切。

海漂微塑膠的危害

中山大學海科系教授兼海科院院長洪慶章指出,海洋塑膠已成為各大洋海漂垃圾的主角,在夏威夷東邊延伸到加州外海的「海洋塑膠墳場」,大約是台灣領土40倍這麼大,微塑膠的數量更是「以兆計」,這些微塑膠可能會透過海鮮產品進入人類體內,許多研究已報導這些微塑膠進入很多海鮮產品,例如牡蠣、貽貝及文蛤中,但在眾多的海鮮產品中,甚少研究小魚乾製品中微塑膠的含量。

洪慶章院長進一步表示,在亞洲地區,小魚乾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開胃小菜或零食,這些小魚乾製品的來源主要是鯷科(Engraulidae)及鯡科(Clupeidae)魚類,這些濾食性的魚種具有細密的「鰓耙」,主要是攝食水體中的藻類及浮游生物為食,因此容易在進食時,透過浮游生物或是誤食將細小的塑膠微粒攝入,並累積在體內。西方國家主要食用魚片肉,因此鮮少接觸容易累積微塑膠的鰓、腸胃及內臟。然而,亞洲地區的消費者在食用這些小魚乾製品時都是包含魚鰓、內臟的方式整尾食用,這將會增加消費者攝入微塑膠的風險

大家一起幫助減少微塑膠進入環境中

洪慶章教授:「為減低更多微塑膠排放至環境中,我們要呼籲使用自備購物袋、塑膠袋減量及垃圾不落地,以及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具,避免更多塑膠製品進入海洋中環境。」

這些海洋微塑膠除了會影響海洋生物生存外,最後還是回到人類餐桌上,目前對人類健康的衝擊還不是很確定,這是未來急需研究的課題

Photo:中山大學

參與這項研究的人員還包括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斯里蘭卡研究生Nathangi、博士後研究員陳煦森(現為屏科大助理教授)、斯里蘭卡博士生Veran;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教授郭勞動;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柏榮及斯里蘭卡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大學教授Kamal (Dr. Kamal Ranatunga)。

▶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 台灣、日本、南韓等地小魚乾驗出微塑膠!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此研究要告訴我們什麼?

解決你從飲食到生活的各種大小難題!歡迎每天鎖定《愛料理生活誌》粉絲專頁,發現生活的趣味!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 iCook 愛料理 的文章

濃香滑嫩~甜蔥炒嫩蛋
iCook 愛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