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辭世,他所發表的摩爾定律精準預言了半導體產業的指數性發展,摩爾定律到底是什麼?未來會不會失效?
摩爾定律最重要的3件事:
- 英特爾共同創辦人摩爾發表的「摩爾定律」,預示了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兩年會增加一倍。
- 依照摩爾定律的特性,所有科技大廠都得專注在研發及製程優化上,以奠定市佔率。
- 摩爾定律成真,使得晶片能夠應用於各種生活用品中,讓半導體蓬勃發展。
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Golden Moore)於2023年3月24日辭世,他畢生的貢獻除了創辦美國處理器龍頭大廠,更廣為人知的是他在1965年提出的假定影響深遠,後世稱為「摩爾定律」(Moore's law)。
1965年,摩爾在期刊《電子學》(Electronics)的論文指出:
隨著晶圓(wafer)的使用率越來越高,微型電晶體(transistor)的體積將越來越小,因此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晶片上所能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隔一段時間將呈倍數成長。後來的事實證明,IC晶片構成的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其運算能力每隔一段時間確實就提升一倍,而以製造成本推算,微處理器的價格也能下降一半。
微處理器,在當時的家用電腦(PC)中稱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後來應用在手機、PDA,與所有3C與智慧裝置上。摩爾定律成為目前解釋數位科技之所以能如此發展快速的最精闢概念。
摩爾定律之所以為定律
摩爾的假說,最早只是對半導體產業與微處理器市場的樂觀預期,他個人對假定的有效期間只設定了10年,而所謂的一定時間也只概略假定為24個月。
當摩爾於1968年共同創立英特爾後,他的假說開始成為事實:英特爾在1971年底推出的Intel 4004,成為全球第一款商用微處理器,微電晶體2300個,採用10微米製程(10 μm);其後約莫每12~18個月,英特爾就能推出性能更高、生產成本更低的微處理器CPU。
到了1993年,英特爾的Pentium CPU已經內含310萬枚微電晶體。2003年,英特爾的Pentium 4已經具備5500萬個電晶體,採用130奈米製造製程(130 nm,即0.13微米)。
「摩爾定律」的命名其實來自摩爾的友人、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卡弗・米德(Carver Mead);而「18個月」的週期則來自英特爾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
不論如何,摩爾定律在過去50年數位發展的進程上成為代表性指標,不管對於PC的發展,或是各類3C產品的生存週期都成為重要參考基準,所有廠商都得預先想好18個月、36個月之後,他們準備拿出什麼新產品,以留住現有客群。例如蘋果的iPhone就是最佳範例,透過幾乎每年推出一支新機,成功吸引一票「果粉」。
不過,在微處理器上,摩爾定律還是有無法突破的物理極限……
繼續閱讀全文👉🏻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摩爾定律已經失效」,真的嗎?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 滿滿行事曆已過時!比爾蓋茲:我花了太久才懂,成功不是要把每秒行程排滿
[ * [**比爾蓋茲開會為何堅持手寫筆記?研究:打字派「這項能力」輸給手寫派**](https://cwl.pse.is/6zwau5) ]
Aero_Yang 定律不知道 但我知道 東西只會越來越貴 越來越不耐用
1天前
Tien 少在那嘴,能做出更少電晶體算力更高的晶片再說,整天只會在那堆疊電晶體製造電熱爐,還在那嘴
2天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