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37歲民眾黨林珍羽肺腺癌一期》不菸、無家族史為何仍會罹肺癌?醫分析6原因

信傳媒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陳稚華
民眾黨台北市議員林珍羽22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確診肺腺癌第一期。(圖片來源/林珍羽臉書)

民眾黨台北市議員林珍羽22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確診肺腺癌第一期,並提到過去以為自己是全家最健康的,沒有家族病史,平常作息勉強算正常、沒有抽菸,沒想到健檢卻發現毛玻璃狀肺結節。

在台灣,肺癌是十大癌症中「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嚴重威脅國人健康。

林珍羽表示,幸好在健檢中心建議下做了低劑量斷層掃描,在沒有任何不適症狀時就及時發現肺部有1.2公分的腫瘤,經過門診評估,醫師建議盡快手術治療。她也感謝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操刀手術,以及台大癌醫院中心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請大家放心手術相當順利,單孔胸腔鏡傷口小恢復狀況良好,但短期要暫別各種麥克風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她也提醒大眾,「疾病不會挑人,定期的健康檢查,為自己、為家人,要好好重視身體健康。」

不過究竟為何不菸、無家族史,仍會罹患肺癌?

為何不菸無家族史為何仍會罹肺癌?醫分析原因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聯安診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哲龍先表示,近年來罹患肺癌人數比例高居不下,且其中有將近7成為肺腺癌。

「在台灣肺腺癌患者中,女性有9成以上不抽菸、男性也有4成左右不抽菸。可以見得,除了抽菸、二手菸外應該還有其他內在基因變異或外在環境因素導致肺癌。」蔡哲龍指出,許多研究傾向於亞洲女性基因可能容易受影響產生變異,又如空污議題,「台大公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高濃度PM2.5與國人罹患肺腺癌相關。」因此,蔡哲龍建議即使無家族史、不抽菸或甚少下廚的民眾也需考量進行肺癌相關篩檢,在篩檢過程中如有發現肺部小結節,定期的追蹤更是重要。

蔡哲龍表示,胸部X光檢查不易發現1cm下小結節,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通常可以顯現出小結節。小結節依密度特性,分為實心、部分實心與非實心三類,若首次進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有檢出肺部小結節,則建議處理方式如下:

1、實心、部分實心小結節如在6mm以下:一般建議1年內追蹤(或經專科醫師判斷可延至2年內追蹤)。除非再次追蹤時發現體積變化較大,否則一般來說無立即風險。

2、實心、部分實心小結節如6至8mm:可能需要半年內密集追蹤。

3、8mm以上實心、部分實心小結節:建議至醫院胸腔內外科門診進一步諮詢意見。

4、非實心結節

蔡哲龍指出,非實心結節通稱毛玻璃樣影像,有可能是發炎、感染造成,通常3到6個月後追蹤有可能會消失,但持續存在非實心結節則要有耐心的長期追蹤,有可能為分化良好或低惡性度的腫瘤。台灣現行指引是建議20mm以下1年內追蹤,20mm以上6個月內追蹤,然而國人似乎有很大比例10mm以下非實心結節再次追蹤時未消失而接受手術切除。他表示,其術後病理報告不乏歸類為非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原位肺腺癌(AIS)或微浸潤腺癌(MIA),預後相當良好。

小結節依密度特性,分為實心、部分實心與非實心三類。(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國健署補助LDCT篩檢,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張基晟指出,第1A期肺癌5年存活率高達8成,但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達半數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5年存活率驟降剩不到1成,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肺癌存活率的關鍵。

而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張基晟指出包括菸害、空氣汙染、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如石綿、粉塵、砷、氡氣等)、肺部相關疾病史(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癌家族病史、炒菜油煙等,甚至近年有越來越多非吸菸者被診斷出肺癌,「也許空氣汙染、肺癌家族病史、環境暴露等危險因子也不可輕忽。」

國健署已推行LDCT肺癌篩檢,補助具有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重度吸菸者(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仍在吸菸但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一次定期檢查。張基晟提醒,除了具補助資格的高風險族群外,也建議有早發肺癌家族史民眾若自身經濟許可,可提早將LDCT列入定期健檢項目。

EGFR基因突變影響肺癌復發風險,術後標靶治療成關鍵

張基晟進一步指出,台灣的肺腺癌病人約55-60%帶有EGFR基因突變,病人群體占最大宗,尚可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的肺癌,主要是指第1、2、3A期病人,可手術切除腫瘤是治療肺癌首選處置,目標是將腫瘤完全切除。

他表示,EGFR基因突變是導致病情復發及腦部遠端轉移的重要風險因子之一,臨床經驗患者若有EGFR基因突變,惡化、轉移的速度比沒有基因突變的患者還要來得快,「因此,若術後確診為1B、2、3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首先建議患者要先進行EGFR、ALK基因及PD-L1表現量檢測,以利醫師根據檢測結果制訂後續精準治療方案。」張基晟說明,根據臨床研究數據,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術後接受第三代標靶輔助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可降低73%疾病復發風險及76%腦轉移風險 ,延緩疾病進展。

張基晟也表示,目前健保擴大了第三代標靶藥物於晚期肺癌第一線健保的給付範圍,適用對象已從第4期擴及到第3B期,期望未來手術切除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也能逐步與國際接軌,讓更多病友受惠;此外,張基晟與其合作團隊也持續在進行肺癌風險預測模型的研究,以期讓國人對於肺癌高風險族群的概念能夠更明確。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