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 家庭醫學科醫師 陳偉勝、吳美鳳 】 有「好膽」才能川流不「息」
「醫師,我最近健康檢查的超音波報告上發現有膽囊息肉,這會怎樣嗎? 要不要治療啊?」
近年來由於健康意識抬頭,大家開始注重身體健康檢查,也會意外發現許多身上隱形的異常,但也因為認知不足,時常造成過度緊張或忽略,那到底膽囊息肉是什麼呢? 又該如何處理及預防?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膽囊息肉從何而來
大多數的息肉都是良性,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cholesterolosis)是由於膽固醇或脂肪堆積於膽囊內壁的黏膜層,其他還有腺瘤(adenoma)、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發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s)等。
根據目前的研究統計,年紀、性別、體重、懷孕次數、使用女性荷爾蒙與否都和膽囊息肉的發生率無相關性,主要還是跟個人體質來決定。
膽囊息肉會有什麼症狀?
大部分膽囊息肉臨床上是不會有症狀的,少數人可能會有輕微右上腹或上腹疼痛,或是除非部分組織脫落,阻塞膽管才可能造成膽囊或膽管發炎。
因此通常都是在健檢項目的腹部超音波下意外被發現,大概佔了1.5~4.5%,另外就是在手術切除的膽囊中發現息肉,佔了0.004~13.8%。
膽囊息肉會不會有惡化的風險?下一頁一表看懂癌變的機率,還有治療與併發症一次解析
惡化的風險呢?
除了平常會不會有症狀之外,大家最關心的議題就是會不會有惡化的風險,除了膽固醇息肉(cholesterolosis)目前認為不會轉為惡性外,其餘種類的息肉都不能排除轉變為惡性的可能性,目前建議最有效的預測方式就是「息肉的大小」。
- 大於兩公分:通常是惡性的
- 一到兩公分:這個大小的息肉都有可能轉變為惡性
- 小於一公分:通常是良性,建議要持續追蹤。
何時需要接受治療?
從上面的結果看來,大多數的息肉都是良性而沒有症狀,那什麼時候會建議治療呢,目前治療的適應症是在合併有臨床症狀、無症狀但息肉大小超過10mm或是有較高風險轉化為惡性的病人,「膽囊切除術」目前被視為膽囊息肉或膽固醇沉積症的唯一有效治療方法。
膽囊息肉合併臨床症狀
例如像是膽絞痛或是胰臟炎等,建議要切除治療,若腹痛不符合典型膽絞痛則不建議接受膽囊切除,因此還是要由尋求醫師評估。
較高風險轉化為惡性:
若是膽囊息肉合併膽結石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即為惡性的風險因子、不論息肉大小、是否有臨床症狀都應該接受膽囊切除。
看完以上幾個Q&A,相信大家應該對於膽囊息肉有更多的了解,在面對到健康檢查的意外發現也能有方向,當然與醫師進行專業諮詢,一同制定後續處置也是不可或缺的步驟喔!
小結語
- 膽囊息肉惡性與否最主要由大小來進行評估,可參考上表
- 若同時合併有症狀(膽絞痛、胰臟炎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結石則建議開刀切除
- 最有效的治療就是膽囊切除術
參考來源:Uptodate實證醫學資料庫
本文由彰化基督教醫院授權刊載, 原文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