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這件事可能比爸媽想得更重要,尤其是現代少子化,很多家庭只有1、2個孩子,孩子們更需要「好好地」玩。
在我念國小的那300年前,孩子們動不動就說:「要去玩嗎?」
吃飽飯後,也會有小朋友挨家挨戶去敲門:「無長告,走啦,去玩斗貓貓。」(顯示為語氣很倉促)
其實,會玩的遊戲就那幾項:紅綠燈、鬼抓人、閃電滴滴、捉迷藏、一二三木頭人……
喔對了,我的年代已經不流行玩「跳格子」了(明明就是自己不擅長……)
為什麼玩很重要?
☑ 玩之前要說明規則,鍛鍊孩子的口語表達、邏輯思維。
☑ 聽不懂、亂玩一通會被討厭,所以需要學會專注聽別人說話。
☑ 輸了要等下一輪,鍛鍊孩子的延宕滿足。
☑ 太用力會讓別人不開心,所以訓練孩子的力道控制。
☑ 在幫助同隊的人時,會感到自己有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 觀察別人如何互動,藉此學習社交技巧。
☑ 受了委屈,怕大哭會被罵,所以也在練習調節自己的情緒。
☑ 知道無理取鬧就沒得玩,所以學習衝動控制能力。
☑ 想玩遊戲器材,需要排隊,所以學習尊重。
☑ 大夥花時間決定要玩的遊戲,練習團體討論的能力。
☑ 有些孩子會在團體遊戲中,逐漸熟練領導能力。
☑ 服從多數的決定,學習尊重與妥協的能力。
☑ 遊戲本身讓孩子鍛鍊大小肌肉、平衡感、體力。
☑ 不小心打破玻璃,因為怕被揍,一群孩子討論因應之道:練習問題解決能力。
現在,我們用好多專有名詞融入教學,幫助孩子打造「社會情緒力」。但其實在古早的年代,鄰居家的孩子、班上同學,隨時都在幫助我們培養這一份重要的能力。
偏偏,這一份能力是手機、電子產品的遊戲很難完全提供的。
同儕相處,提供人際關係和情緒訓練
此外,也因為少子化,我們更重視孩子的「競爭力」,所以各種學習的重要性似乎也凌駕了「玩」這件事情。
正因為生長在少子化的年代,現代的孩子更需要「玩」。
尤有甚之,聽說還有特地開設讓孩子去玩團體遊戲的補習班。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住在隔壁的小朋友,真的是我們的人際關係、情緒訓練老師。
下次,當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玩的時候,假如不是玩手機、討論課業,而是一起玩玩遊戲、打打球,就讓他有機會多多參與吧!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